胡玉强:医院建筑要有自己的“温度”

  胡玉强 河北北方绿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医院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生活其中的“人”的感受应该是建筑师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建筑师要以浪漫主义情怀认真处理场地、组织功能、建构语言,处理好医院的每个环节,充分呈现对人的尊重,体现人文关怀,建造独一无二的有温度的医院。

  正处不惑之年的胡玉强,身上少了一些年轻建筑师的锐气,而多了几分资深设计师的沉稳与深邃。这种变化体现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则是其作品已经摆脱了对表面形象的过于执着,更加注重亲和、温暖的使用体验。一路走来,他切实感受着医院建筑发展的脉搏,并不断践行着对医院建筑日益深入的思考和认知。

  从“乱”到“简”,认识的升华

  1992 年,胡玉强大学毕业后,进入河北省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当时有幸分到了主做大型医疗建筑项目的三所,并陆续参加了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房楼、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房楼等项目的设计工作。

  1994 年,胡玉强作为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项目的负责人去了上海,该项目历时 4 年多,是他全过程负责的第一个大型医院项目。这个项目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医院建筑的复杂性。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那段时间是他认识与理解医院建筑的第一个阶段,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阶段的感受,那就是“乱”。

  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位于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城市规划对医院的设计有着严苛的要求,建设场地非常狭小。有的地方墙挨着墙,连管线都无法敷设。同时,因为是改扩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影响医院正常运营。流线复杂、工序交织、管线密布、空间局促、工期紧张,这样的状况让胡玉强有一种强烈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感觉。他深刻体会到,做医院建筑设计,仅仅懂得“建筑”是远远不够的,对医疗流程、医疗设备相关知识的认知和了解至关重要。

  他把这个阶段称为“接触医院、感受医院、把握医院”的阶段。

  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学习、总结,对医院建筑的理解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胡玉强所说的第二阶段。

  随着对医疗建筑认识的不断深入,复杂的医疗流程不再是思考的障碍。他认为,对医疗建筑的理解就像读书一样,一开始越读越厚,感觉自己一无所知、无所适从。随着理解的加深,融会贯通,大道至简,书也会变得越来越薄。

  进入第二阶段后,化繁为简,对医院的思考重心重新回到“建筑”的本质上来,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复杂和繁乱。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这其实是一个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那么,医院建筑设计的本质、规律是什么呢?胡玉强认为,无论医院设计多么复杂,始终都要“围着人转”,这就是医院建筑设计的核心。从“功能”到“体验”,模式的探索胡玉强认为,建国后我国医疗建筑的发展大致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个是改革开放以前、医院基础设施紧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受限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医院基础设施总体不足、设施简陋,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二个是医院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在医院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医院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建设了一大批功能、流线合理,设备先进的医院,成熟的“医街”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属于第三个阶段,人们对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先进的医疗设备、优秀的医疗技术,还对优质的诊疗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满足患者的精神需求成为医疗服务的关键因素。

  那么,医院建筑设计如何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呢?

  胡玉强认为,医院建筑是城市重要的配套设施,每座医院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它们除了具有“医院建筑”的共性之外,还应有自己的文化属性、地域属性和场地表达。医院建筑应该在“功能性”和“体验性”中间取得一种微妙平衡。

  胡玉强对超大型医院住院大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其巨大的尺度有利于形成高大、宏伟、气派的建筑形象,有利于彰显建筑的标志性,但也带来不少其他问题,除了竖向交通压力影响医疗效率之外,其巨大的建筑尺度割裂了城市肌理,难以融入周边环境,同时也容易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结合多年医院建筑实践,胡玉强认为,消解建筑尺度,化整为零,营造一种小尺度的、灵动的建筑语言,创造一种放松的、亲切的、有温度的空间环境,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解决之道。以正在施工中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改扩建项目为例,对于这个 2000 床的大型三甲医院,在面临场地极其局促的情况下,设计没有简单地采用一条医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楼的高度集中的布局模式,而是通过对场地、医院需求的深刻研究分析,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把单体化的庞然大物转化为以专科为主体的数个单元聚合。

  基于以上思考,设计最终采用了“大专科、小综合”的医疗模式,将整个院区拆解、重构,以医技平台为中心,由 1 栋综合住院主楼和 3 个优势专科医疗中心组成一个建筑群,化整为零,有效消解了建筑体量。同时,为了打破医院建筑给人们留下的方正刻板的印象,结合场地特点,在保证良好功能的前提下,对建筑体型做了“折”“转”处理。在建筑周边营造出数个尺度宜人的、空间丰富的广场、花园。在紧张的用地条件下,为医患创造了难得的高品质室外活动空间。同时,丰富的建筑体量也打破了医疗建筑与城市的隔阂,使医院很好地融入到城市环境中去。

  胡玉强认为,对于超大型医院来说,虽然“大专科、小综合”的布局模式会给医院的流线组织提出一定挑战,但它在保证大型医院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分解了人流,减少了交叉,缩短了流线,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从“合用”到“弹性”,发展的思考谈到医院未来的发展,胡玉强谈到如下几点趋势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点是随着当今的医疗发展从单一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并重模式,“人”的需求在医院建筑中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物流技术的进步,医院布局受医疗设备的局限越来越小,医院运营模式呈现越来越灵活的趋势,这也给以后医院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

  第二点是医院建筑也同其他建筑一样,存在全生命周期的使用问题。虽然医院的主体功能没有大的变化,但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也要求尽量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然而很多医院其实已经很难有向外扩展的空间。这就要求建筑师对医院的改建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医院建筑未来的弹性使用应有充分的考虑。因此,在进行医院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兼顾当下和长远,尽可能将建筑划分为“刚性”空间和“弹性”空间;对建筑柱网进行模数化、通用化设计,设备管线采取管道集中、管线分离等技术措施,为医院的发展预留最大的可能性。

  另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到后半程,城市发展到外延和内涵并重阶段,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环境品质是今后很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而医疗配套设施的完善是其重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医疗建筑如写字楼、商业楼改为医院的案例恰恰说明了这点。因此,对于这方面应给予充分关注,并研究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

  后记

  医院建筑是民用建筑里最复杂的建筑类型,是民用建筑里的“珠穆朗玛峰”,其有着复杂的功能要求和内在功能逻辑,一座好的医院,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定有着严谨的理性精神。

  但医院建筑又是为“人”服务的,生活其中的“人”的感受应该是建筑师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建筑师要以浪漫主义情怀认真处理场地、组织功能、建构语言,处理好医院的每个环节,充分呈现对人的尊重,体现人文关怀,建造独一无二的有温度的医院。

  吕志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