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汗寻迹 关于李淜作品中的自我指涉及其他
- 来源:国家美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构造,线索,艺术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2-11 20:09
自我指涉往往指一个悖论式的套圈构造,在文本中,词与物、图式与所指物不再是单向的指称关系,而是呈现指向自身同时又相互否定的矛盾关系。因此,文本意义的产生不再像传统的模仿论或者指称论所理解的那样简单直接,意义的产生需要在多种可能性的关系中被试着商讨。
由此,我们可以对李淜作品中绘画对图片影像的模仿寻找出新的阐释线索。在一些画面中,艺术家都保留了动态影像的虚化效果,运动过程的模糊化痕迹被艺术家逼真地以绘画笔触做出还原。在这个环节里,笔触自身的感情和身体意义被抽空了。同时,迷蒙的色调和精心控制的色阶层次又能琢磨出 Photoshop 滤镜技术的渗入。这一切似乎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的悖论 :笔触像素化,像素笔触化、绘画在用自己的语言去仿制摄影的成像原理,同时这个过程被绘画。在这个语义悖论中,现代制像技术和绘画手艺,相互逼仄,又彼此败坏。
李淜也从不讳言图像的来历,这批作品所使用的图片一部分来自于雕塑家朋友的工作照,另一些则是网络上雕塑公司(工厂)的广告网页,有些还留有可致电咨询业务的联系方式。这些图像的选择起初看似漫不经心,但当并置出来,又能嗅出其中暗伏的机心。艺术家有意回避了对图像里相关事物的某种美学判断,作品还是工艺制品?行为还是单纯加工?亦或是艺术还是谋生糊口的 “ 活 “ ?李淜显然在此抹平了横亘在两者间的截然区分,让艺术不再崇高和特殊——就如同抹平了刺点和知面的疲软的图像——最终还原后的剩余只是汗渍淋漓的体力劳动。
终于,这些作品合乎逻辑地回到了生产系统的最低端,一个混杂着各种气味的劳动空间,这也是李淜始终在坚持的。娇贵的白空间与污迹斑斑的厂房完成一次重合,他们相互指涉,彼此异化,而这一切又被悬起的画布收摄。无疑,此地此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于艺术理解的张力达到了最强状态,而此时此刻李淜完成了最后一推,我们直面绘画对绘画自身的 “ 解膩 “、我们直面虚无。
艺术家使用的自我指涉套环挑开了这一系列的问题,而问题却又不免绕回艺术家本人,李淜不是艺术家吗?他又如何澄清自己?这一局面异常纠结,即便阿里阿德涅线团在手,却也只能“望洋嗟叹 “,于是乎我们也便从中嗅出了吊诡的 “ 当代 “ 味道。诚然,在雕塑的艺术生产链中,雕塑制作加工的空间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地理空间里,不同层面的艺术品都在这里制造出来,从低廉的行活到高奢的艺术品,都混杂堆放在这空间里,在这个地理空间里它们不可思议的平权了。这个空间里不仅各类作品混杂,也混杂着来自各个层面艺术生产者“汗”的气息。由液体转化成蒸汽的气息,相互交织缭绕,劳作的气息弥散于整个空间,这是劳作的空间。
《嗅汗》这个展览把呈现雕塑制作加工相关场景的绘画作品置于这个艺术生产的空间之中,以期追寻、探究艺术生产中劳作的气息。今天的艺术已经事件化,需要不停地演历质疑,在绘画何以可能的追问中,李淜藉此 “ 贫乏 “ 的图像,再次给出的回答无疑是激烈而又肯定的。
《文学与出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曾被收入语文课本,李淜至今还时常念叨,于是成了展览的引子。文中先生以一贯谐谑隽冷的笔调问到 :“ 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呢?” 不知年少的李淜在课堂上是否做对了 “ 文学具有阶级性 “ 这道题。当然,也不知今日之李淜是否用 “ 自我指涉 “ 此类触点给出了意义更为复杂的解答,不过,我们倒是在嗅汗寻迹的解套游戏中 , 寻获了批判的乐趣。
韩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