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不过乌江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项羽,战略资本,贵族
  • 发布时间:2020-02-18 21:02

  纵观项羽短暂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最大疑问依然是:他为何不过乌江?

  项羽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传奇人物,因他而生的破釜沉舟、以一挡十、鸿门宴、楚河汉界、四面楚歌等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经典瞬间,让后人回味无穷,感慨颇多。

  然而纵观项羽短暂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最大疑问依然是:他为何不过乌江?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突破了刘邦与韩信的重重包围之后,终于到了乌江边上,而乌江亭长已经在岸边等他,并劝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这清楚地说明,项羽是可以顺利平安地渡过乌江,而后渡过长江,到江东后亦有东山再起的。

  但是,他却选择了自刎。

  如果说项羽不想求生,他为什么要从垓下突转,一路长途奔波,并且直指自己的大本营?所以他是为生而来,但是,面对生的机会他却选择死,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然而,项羽的抉择,应该是多种原因所导致的一种带有情绪化的综合性选择,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现实环境中所做的一种非常规的人生选择。应该有三个主要的因素导致他的选择:

  第一,贵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所导致。在刘邦和项羽之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就是要有情怀、有气度、有不怕死的决心,这在社会精英和贵族阶层基本上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像孔子这样的读书人都讲:“三军可夺帅,而匹夫不可夺志者也。”而项羽在自刎前的一番表白,也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心态:“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典故。所以,他最终用死来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可歌可泣。这绝对不是我们后人所讲的虚荣,每个人都懂得生命的珍贵和独一无二,谁能做到用生命去换取身后的虚荣呢?

  第二,项羽缺少强大的理想做支撑。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的人,更容易面对荣辱和曲折,生命也才显得更加有韧性。项羽的理想只停留在推翻大秦王朝、为了爷爷项燕和叔叔项梁报仇的层面,没有更无大的政治抱负。所以,灭掉秦之后,他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没有看透刘邦这个政治敌人,只简单理解成一种个人恩怨,防范不够。二是没有一个远大的政治规划,只是根据功劳和个人的好恶,把天下给分给了十八个诸侯王,而自己号称西楚霸王。对六国旧贵族的余怨根本不在乎,对天下百姓的想法也不再乎,对秦所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更没有一个客观的看法。所以,在与刘邦打了四年仗之后,他自己都厌倦了,和刘邦签署了“鸿沟协定”,希望能够回到彭城(徐州)享受太平的生活,但是,刘邦在这个时候却发起了致命的一击,将其包围在垓下。如果过了乌江,还要与刘邦进行无休止的战争,就是胜了又能够如何呢?所以项羽觉得自刎乌江、以英雄之气概进行人生的谢幕可能显得更加完美。

  第三,感情受到巨大打击。英雄难过美人关,项羽的四面楚歌在《史记》中有一段非常具有人情味的描述:“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乃何,虞兮虞兮乃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霸王别姬,也是中华民族正史中十分具有正能量的一段爱情描写。而由此可见,项羽与虞姬的感情非同寻常,虞姬之死对项羽的影响可想而知。试想,一個年仅三十一岁的青年人,面对滚滚江水,回身看却没有了江东的八千子弟,亦没有了最爱的美人虞姬,其心情之沮丧可想而知。最终,项羽和乌江亭长讲:“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将如今唯一难以割舍的乌骓马托付后,他义无返顾地杀入重围,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传奇而悲剧的句号。

  岁月流逝、历史流传,二千多年之后,后人之所以还放在不下这位西楚霸王,就是因为他太勇敢、太性情、太豪放、太具有一种生命的张力。虽然他很多事情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与思考,但这或许是项羽留给后人最独特的一种精神。

  李清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