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德和幸福发生冲突,你选哪一个?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美德,幸福,物质好处
  • 发布时间:2020-03-25 07:39

  美德和幸福的关系是什么呢?这说起来也挺简单的,一方面,有句古老的话说 : 人人都追求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另一方而,我们也愿意是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很少有人愿意别人说他是个缺德的人。

  所以有可能你既拥有幸福,又拥有美德,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总是珠联璧合的。简单地说,也许你不做什么大事情,就是在过日常生活,但是父母病了,你排个队去看病,怎么都排不上号,那你是不是要托人走个后门 ? 诸如此类,从大大小小所有这些方面,你都可能碰上这样的矛盾。

  这个矛盾简单说起来就是 : 如果美德和幸福只能选一样的活,你选哪一样 ?

  美德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我们平常所说的美德或者德性,并不一定都会给你带来物质好处。

  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故事叫作《罗刹海市》,写的大概是这样一个地方——那里面越是长得丑陋的,就越是做了高官,享有荣华富贵,最丑的就当了君主 ; 而那些最善良、最美好的人就处在社会底层,做着最辛苦的活,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罗刹海市》当作一个隐喻,跟我们所设想的美好世界是倒过来的。在罗刹国里,不是有德的人过上最幸福的生活,正好相反,是那缺德的人过上最幸福的生活、最好的生活,而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却始终过得不幸。

  现实中,那些成功人士,那些过得不错的人,你看他们身上往往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而那些懒惰的人,放任自己的人,做事不讲规矩的人,往往也没有过上什么好生活,也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美德并不并不总是跟幸福冲突。

  当然相反的例子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相反的例子,蒲松龄才回来写《罗刹海市》。而且我们也经常会抱怨,会批评,会指责,看到那些不公义的人得了好处,那些主张公义的人没有得到好处,我们会感到气愤,会发牢骚,甚至会抗议。

  这一方面说明社会有很多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就说明这个社会还没有糟到那个样子,所以我们还会心有不平,还会去抗议,还会去抱怨。我们要是真正生活在罗刹海市,所有人就把这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当作一个司空见惯的世界,当作一个自然的世界,那时候我们可能连抱怨都忘了。

  先贤的智慧

  那么美的和幸福道东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不光我们会碰到,我们自己会去想,自古以来有很多思想家也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把古代的想法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功效主义。这个词有时候也翻译成功利主义,但是我还把它叫功效主义吧。按照功效主义的说法,道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

  虽然有些美德有时候或者通常会带来幸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德,更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带来好处,而的确有些恶劣的手段反而能够带来物质好处。这时候如果你只是把美德看作手段的话,那你会不会为了幸福,为了过上好日子,去采用那些恶劣的手段呢 ? 这时候功效主义就有点变化了。

  从理论上讲,美德并不只是幸福的一个手段,美德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粗想起来,好像我们讲起幸福就是吃好喝好玩好,但其实要是细想的话就会发现要比这多一点。

  多在哪儿呢 ? 比如一个官员,他对上吹牛拍马,对下欺压受贿,他买了好几栋房子,每栋房子里都养了个女人,他吃好玩好喝好了,我们说这样的人幸福吗 ? 我们不说这样的人幸福,我们说什么人幸福呢 ? 我们说些心地善良、品质纯正的人幸福。

  幸福这个概念它天然就包含着相当的品德的成分,甚至可以说,美德构成了幸福的骨架,它是跟一个人的品质相联系的,它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哪怕他吃好喝好玩好了,我们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实际上他自己也很难认为自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类我把它叫做唯道德论的主张。这样一种主张是只认道德,而不管道德带不带来好处。古代有个特别出名的唯道德论的思想家或者哲学流派,叫做斯多葛学派。近代康德的思想理论也特别有影响力,我们可以把康德看作维道德论的一个代表人物。

  但只论道德不管结果,我们普通人做不到。物品们的确是做不到文天祥那样,我们更做不到庄子那样逍遥。简单地说,哪怕我能够放弃我个人的幸福,但是我还生活在社会中,我有妻子老小,这是我放不下的。

  永远跟正直的人站在一边

  第三类就是像孔子、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家,他们把道德放在很高的地位上,但是他们跟唯道德论不同,他们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美德,而且也包括健康、财富、长寿等等这样的一些因素,他们都不否认在德性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带来幸福。

  孔子直按就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我们想过上好生活,想富贵,人人都是这样的。区别只在于,对于孔子来说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如果要让我用不道德的方式来获得富贵,这个我是不能接受的。

  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良好生活,也是跟孔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他也是把美德放在第一位,但是幸福仍然包括了健康、财富、长寿等等。和功效主义、唯道德论比,我觉得还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比较接近我们普通人的想法。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健康,有财富,能够长寿,但是我们也不愿意丧心缺德地去获得这些东西。

  这就回到了我们最早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两者能够携手并进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两者发生了冲突,那怎么力 ?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的,它是没有一个人人共同迎守的答案的。文天祥有文天祥的答案,我们通常做不到他们那样。我们也可以说,德性和好生活的这个比例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天祥来说,德性亏了一点,他就感受不到幸福,我们如果德性亏了很多,找们就感受不到幸福。

  孔子说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就是说,在一个好的社会中,一个人得到富贵,这是好的,但在一个恶劣的社会,在罗刹海市中,一个人得到官贵,那是可耻的事。

  当然,“邦有道”,和“邦无道”是两个极端,我们实际的社会是介于一个特别良好的社会和一个特别糟糕的社会之间的。我们既不可能说完全地以德论福,也不可能完全地以福来论德。

  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把一个社会想象成那样地坏。我知道大家在抱怨和批评的时候 . 有些人会把这个社会想成漆黑一团。但是这种想法、这种批评到了一个极端,它会带来坏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 : 仿佛我们任何人都不再有正当的手段来赢获我们自己的幸福,因此那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好处的人,反倒觉得这样的做法是自然而然的了。但反过来,我们的社会也没有好到那种能够以福论德的程度,就好像我们只要好好地做,一定就能够得到幸福。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有待那些正直的人去加以改变,加以改善。

  正直的人有可能要牺牲他们自己的幸福。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许做不到。但是我就是希望,即使我们没有像那些仁人义士那么勇敢地站出来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我们在心里,我们在能做的地方,是永远跟这些正直的人站在一边的。

  摘自:《VISTA 看天下》2019 年 5 月 8 日

  陈嘉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