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畅谈非遗抗疫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抗击疫情,扶贫脱贫,传承人
  • 发布时间:2020-04-10 08:32

  当前,抗击疫情与恢复社会经济发展是国家首要大事,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不利影响,也给纺织非遗事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思考。为顺利完成2020年纺织非遗工作任务,探讨疫情后如何尽快恢复纺织非遗工作和步入传承发展的新局面,3月8日下午,中纺联非遗办在特殊时期以特殊形式召开了以“抗击疫情与非遗情怀”为主题的云论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以及23位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互动交流,围绕疫情对纺织非遗工作的影响、疫情期间坚持工作的经验交流、疫情后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工作设想以及对中纺联非遗办的工作建议四个议题进行了探讨。中纺联非遗办负责人陆茵主持会议。

  论坛中,孙淮滨结合非遗大使们的发言,提出了2020年纺织非遗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将纺织非遗工作作为战略性框架纳入到纺织行业“十四五”规划中;二是完善纺织非遗传承发展链条,打通产品与市场的连接渠道;三是推动纺织非遗展示、销售、市场推广的平台建设,扩大纺织非遗产品与市场影响力;四是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纺织非遗项目作为开发重点,配合完成国家扶贫脱贫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战略部署;五是加强纺织非遗的跨界合作与交流,多维度展示纺织非遗的丰富性、多样性与融合性;六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中国纺织非遗故事,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形象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沉心静志,以艺术力量抵抗疫情

  作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手中的刻刀、染缸里的颜料就是吴元新最好的“抗疫武器”。

  疫情期间,吴元新和女儿、女婿一起,一是围绕着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技艺的学术研究项目,编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蓝白雅印》和《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二是在创新传承方面,共同完成了一百幅蓝印花布作品《年年有余》,还倡议组织民间工艺家和纺织非遗传承人捐赠非遗作品一百多件;三是在中国文艺网发布公益课堂和开通“元新蓝”抖音号,以轻松活泼的短视频形式,介绍蓝印花布的传承历史、工艺流程、吉祥纹样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战疫勇气与信心。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负责人孙冬宁:以“三展、三研”为抓手,储备能量,蓄势待发

  孙冬宁重点介绍了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策划筹备工作。此次博览会有三个主题:全面奔小康、扶贫摘帽、黄河沿岸九省份专题展,将充分展示扶贫奔小康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内容。

  此外,今年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北廊坊、石家庄分设三个非遗主题馆,展出涉及纺织非遗的相关项目。

  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三台”联动,助推纺织非遗事业发展

  王翀表示,面对疫情,辽宁省疫情防护物资上下游产业链协调顺畅,得益于辽宁省产业用纺织品联盟所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接下来,协会将进一步扩大联盟成员,强互动,促交流。

  2020年,協会将通过“讲台、展台、舞台”联动模式,推动纺织非遗工作的开展。“讲台”——将与沈阳市合作开展“现代旗袍与社交礼仪的时尚论坛”,对现代旗袍发展方向和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行探讨;“舞台”——举办“第二届中国定制旗袍的艺术大赏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交流;“展台”——利用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的平台,与中纺联非遗办联合继续打造纺织非遗精品展。

  《纺织服装周刊》副总编辑刘嘉:非常时期,行业宣传更需“理性、严谨”

  作为中纺联会刊,《纺织服装周刊》从大年初一就开始关注报道防疫物资生产、爱心捐赠、企业转产、防控管理、复工复产、促进就业、稳定发展等相关事宜。刘嘉谈到,疫情让大家“打破惯性”用创新思维调整工作方式,在保持“理性、严谨”态度下发挥行业媒体舆论宣传作用,在“互联网新基建”下创新工作和生活方式。

  结合纺织非遗工作,刘嘉说,纺织非遗是产业扶贫带动就业的一个重要抓手,这将会面临挑战和压力,同时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非遗人要有信心和信念,非遗是一项文化事业、情怀事业,接下来我们也会在非遗宣传报道方面不遗余力,期待纺织非遗能够尽快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新疆艾德莱斯研发推广中心设计总监、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程应奋:疫情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

  程应奋提到,国家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非常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希望中纺联能够依托驻外使馆、机构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疫情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程应奋表示,我们应该在纺织非遗领域里有所作为。以艾德莱斯研发推广为例,周边“一带一路”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做这种项目非常好,但以个人实力和能力,很难实现与这些国家的手艺人去对接交流。希望非遗办可以利用国家级的平台,除了每年召开的非遗大会,还能带领好的项目,创造一些“走出去”的机会。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纺织非遗行业“抗疫情,不止步”

  祁春英以自身专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分享了疫情期间大量纺织非遗从业者如何“抗疫情,不止步”的案例。一是利用疫情的空闲时间,提升技艺水平。以青海刺绣为例,绣娘们自我沉淀学习,提升绣艺,通过市文旅厅接收到了大量订单。二是利用自媒体、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例如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纺织出版社“华服志”平台等都开展了大量的线上传播活动,诠释纺织非遗文化的内涵。此外,她还介绍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大赛、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正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实习基地和研究基地等情况,并希望通过中央民族大学的国际交流活动,与中纺联非遗办合作,开展纺织非遗国际研讨交流,加强国际平台的建设。

  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化危为机

  疫情发生后,吴建华立即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抗疫物资,捐献给抗疫一线。他介绍了企业如何积极应对疫情、恢复生产的过程。吴建华发现,疫情给非遗文创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线下门店没法正常营业,消费者少,消费购买力低。为此,上久楷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吴建华表示待疫情结束后还将进行一些非遗相关工作调整,除了原有宋锦文化园,今年还要开发包括非遗培训、互动参与性较强的DIY设计等活动。

  重庆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重庆市纺织服装联合会会长马明媛:寻找市场机遇,发力非遗工作

  马明媛另辟视角,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此次疫情危机带来的机遇:国家层面上,疫情提高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动力和水平,展示出在重大灾难面前强大的自我调整和应对能力;行业层面上,最大的机遇是跨行业整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层面上,最大的机遇是推动了新零售无边界链接,“宅经济”让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走进“直播间”,强化网上销售,保住或拓展了原有市场。关于纺织非遗工作的开展,马明媛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数字非遗,纺织领先。充分利用纺织服装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行业优势,应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向全社会推出纺织非遗的系列内容;二是开设非遗公开课,充分发挥纺织非遗大使的作用;三是讲好纺织故事,积极探索国际传播与交流模式,展示国家形象;四是鼓励和推动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的设计制作,注重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服装服饰的弘扬与传承。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平:积极应变,丝绸专家变口罩专家

  林平在工厂的临时办公室里参加了本次论坛,他表示,疫情爆发后,达利丝绸第一时间加入抗疫救援中,先后向武汉纺织大学、新疆阿勒泰地区捐赠了大量口罩,以实际行动彰显企业的担当与责任。

  林平介绍,由于工厂有生产丝绸口罩的经验,2月8日,被浙江省政府临时紧急要求转产做一次性防护口罩。由于丝绸口罩与一次性口罩完全不同,接到任务后,林平带领团队立即开始测试研究,直至口罩达到了抗疫的防护要求和标准。林平表示,转产的过程中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都没有阻挡住他们的研发生产动力,最终在这场战役做出了丝绸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祸福相依,他觉得对企业来说,疫情也可以是发展机遇,看你如何把握。

  西藏哗叽服饰有限公司(山南市乃东区)总经理巴桑:实现“泽帖尔”在生活中传承

  春节期间,巴桑虽身处西藏山南这方净土,却也不能免去因疫情造成的忧心,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巴桑在第一时间以公司名义为灾区捐款10万元。在做好疫情安全防控同时,决定承接山南市藏药厂的“预防病毒香包”加工业务及唐卡等订单业务,为公司创收23万元,为员工收入多了一份保障。

  谈及设想,巴桑表示未来将全力以赴打开产品销路,按照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用最快时间在西藏各地设立7—10个“泽帖尔”文化产品直销店,通过扩大“泽帖尔”纺织产品生产规模,为地区增加稳定就业人数。

  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传承人熊兆美:我需要一颗“定心丸”

  90后熊兆美表示,勉强能“自给自足”的手工作坊,很难承受住疫情的打击,疫情总会过去,不过对于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来说必定是个难熬的年头。但为了表达抗击疫情必胜的信心,熊兆美创作了一系列抗击疫情为主题的蜡画,并表示必须突破困难和压力,找到自救办法,将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好,以苗族蜡染、蜡画、刺绣及民族服饰制作加工和销售为主要内容,充分学好、用好现代生产营销技术,不断提升苗族手工艺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针对面临的困难,熊兆美希望能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帮助,大力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给坚持手工打造精品的手艺人吃一颗“定心丸”,让传承人能够恢复信心和动力,继续坚守,安心传承。

  合集置和(杭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义超:变思路,調模式

  疫情期间,张义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组织爱心捐赠,延迟企业复工。来自国家和政府的一道道疫情防控号召令,让她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快速化解这场疫情带来的危机,梳理营销方式。

  首先,打破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疫情防控期间,将企业的杭州坐标和互联网快速反应优势结合,把线下的销售全部移到线上,带领互联网团队和主播在自己家里开通了直播平台,效果很好;其次,打破惯性思维模式,灵活调整产品生产。开始利用竹纤维制作符合防疫要求的替换型口罩,可以每天更换滤芯,解决口罩资源缺乏和浪费的问题,得到比较好的反响。张义超还特意为云论坛献上了疫情主题的“最美身影”“三八”妇女节插画。

徐长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