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取舍

  2018 年 12 月 30 日,著名伤痕文学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的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引发粉丝们的欢呼雀跃。

  近 20 年来,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的冯骥才更多的不是以作家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而是作为文化学者常年四处奔波。为抢救文化遗产,他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常常对各种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 2000 年,中国共有 371 万个自然村,2010 年剩下 263 万个,平均每年消失约 9 万个。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冯骥才痛心疾首、焦急万分,作为知识分子,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于是,从 2004 年开始,他散尽家财成立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2006 年,他又率领有识之士发表了呼吁保护古村落的《西塘宣言》。

  多年来,冯骥才一个古村接着一个古村跑,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起初,他的呐喊时常被淹没在城镇化的大潮中,行动也异常艰难,但他从未退缩。2014 年 6 月,冯骥才及其团队又启动了一个新课题——“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2016 年,他在家乡宁波发出了“唤起村民文化自觉”的呼吁。对于古村落“空巢化”的现象,他说:“提高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是解决古村落‘空巢化’的重中之重,古村落首先是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不能让一窝蜂的‘千村一面’的旅游开发侵蚀了历史的真实性。”

  为保护古村落,冯骥才不仅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还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最困难的时候,他组织了几次画展卖画。有一年在苏州的画展上,他把多年存下的心爱的画全卖了,一时“家徒四壁”。家人劝他:“您这是何必呢,这么大年纪了,还让自己这么遭罪?”

  但冯骥才认为这是知识分子的义务,知识分子有责任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是什么。在传统村落里,有民族的记忆和精神传统,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必须被保留、被传承。

  好在冯骥才的付出不是徒劳,他的观点最终被许多人认同,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

  张春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