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阳光明媚。时至四月,全民宅家抗疫已近70天,在国家“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整体防控策略下,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维稳经济成为当前的主旋律。
尽管疫情隔断了人们的聚会、逛街、约饭,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类新型消费也层出不穷:从在线购物、快捷配送到居家娱乐、云端运动,从在线办公到远程医疗,从屏前教育到网上看展……数以千计的各类服务基于信息网络即时提供,而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云逛街、云健身、云参观等科技味十足的消费体验。
某种程度上,此次疫情是对全国信息社会与数字经济的一次全民实景测试,也是对信息消费发展的一次助推与加速。当下,扩大消费已成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而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将成为重中之重。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采访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大数据研究室主任高婴劢,试图剖析疫情期间涌现的新型信息消费核心技术、典型模式及未来发展变革。
服务业态丰富
新型消费觉醒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40号)指出,信息消费可分为生活类、公共服务类、行业类、新型信息产品四类。
“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所激发的诸多服务新业态无疑极大丰富了这四类所涵盖的内容。” 高婴表示:“具体表现为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面向行业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以及移动集成融合的智能终端服务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例,之前更多关注的焦点在于行政审批‘网上办、‘就近办,但触及企业或居民本身的服务痛点并不强烈,而疫情过程中,各地纷纷上线的面向居民的口罩预约系统、面向企业的复工复产服务平台等服务,都是回应现实需求的‘爆款应用,体现了新型消费的觉醒。”
他表示,疫情对信息消费的加速器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线下需求大量向线上转移,相信会有更多人选择在线问诊方式,从而减少前往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而越来越多的医院也开始上线远程会诊平台,通过线上方式集聚专家资源开展即时救治,减轻现场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二是新兴数字产品和服务加快涌现,先后上线的各类“疫情地图”,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测人员流动轨迹,追踪感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既是本次疫情爆发出来的新服务,也将成为未来健康管理在线服务的重要切入口。三是线下智能化服务迎来发展契机。在“集中隔离”、“避免近距离接触”等环境下,通過智能物流机器人社区巡查及物资配送,采用无人机远程测量体温等,都是适应”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高温智能预警”的新需求、新场景而开拓的新服务。
先进技术赋能
平台价值凸显
疫情期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表现尤为突出,代表了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未来社会发展基本态势。
“5G方面,央视24小时直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1600多万人在线监工,5G传输表现就令人印象深刻。大数据方面,其核心优势是确保决策精准,特别是在突发性、大规模、不确定性因素集聚的疫情环境中,以大数据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精准防控能力,能极大地避免不必要损失。人工智能方面,它在提高疫情监测效率和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方面的应用价值也得到了拓展。” 高婴劢举例说明。
他表示,移动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和远程协同办公平台也在此次疫情期间化“危机”为”转机”,加速向全社会覆盖步伐,并从不同层面勾勒了未来生产生活的初步轮廓。具体而言,一是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成为民众了解掌握疫情信息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掌控实时动态、辨别虚假信息方面展现了媒体“揭露真相”的初心。二是在线教育平台原本就因线下教培受到监管而日益激增,疫情又成为了新一轮助攻,特别是学而思、猿辅导等行业代表性平台与人民网的学习强国平台形成合作联盟,影响力之大、触及面之广前所未有。三是“在家办公”、“远程办公”迎来发展爆发期,成为复工期企业的“标配”,有可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好的切入口。
当前,新型信息消费模式具备软硬件嫁接、移动智能服务、线上线下联动等典型特征,随着多种服务主体的加入,信息消费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并将衍生出更多元的商业新生态。
消费模式变革
协同关系创新
“无接触”条件下的生产生活客观上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方式,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或无接触配送已成为普遍的消费方式。因而各类线上平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
“目前,生活服务、远程教育等各类在线平台也纷纷通过免费方式抢夺流量入口,其本质是锁定未来用户和客户,当然也会对书店、电视、电影、媒体等传统业务产生巨大冲击,这种影响和改变也是长期性的。” 高婴劢表示:“例如在娱乐消费中,《囧妈》在抖音平台免费播出,对传统院线带来了极大冲击,也使得未来竞争进一步延伸至家庭客厅。总体来看,数字化生存将引发消费习惯的转变,或将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又例如在此疫情中被按下加速键的协同办公领域,初期可能因为网络稳定性、使用习惯性等因素导致办公协同效率低下,但随着产品性能优化、服务升级、配套机制完善,基于数据流的扁平化、平台化业务组织方式将日益成熟,从而替代传统工作方式,并更加以人为本。”
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服务各主体之间、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密。高婴劢进一步解释说:“以当前各地上线的复工复产平台为例,围绕企业复工复产的用钱、用人、补链等需求,平台必须要集聚政府、工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等多主体,资金、人才、政策等多资源,生产、需求、供应链、物流等多方信息,并要解决主体协同、资源调配、精准决策等服务,这些平台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引流口和‘试验场。”
洪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