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都城景观看严格的皇权秩序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古代都城,权力,书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5-22 17:02
中国古代都城是权力和城市的结合,集中体现了当时朝代的皇权特征、意识形态和礼仪制度,在都城建设中呈现出独特的王朝景观形态。那么,在一段段王朝更迭的历史中,统治者如何通过都城建设来彰显皇权威严,又如何在扩张与修葺中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
有学者总结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书籍、景观和交流的一般性话语。一些文化地理学家认为,景观也是一类教科书,虽然人们看景观时并没有意识到在读一本书,但它的确产生着类似的作用。我们通常用两种方式来观察古代都城的景观,一是立体的,从照片上看实物的样子;二是平面的,从地图上看都城的平面图。回顾古代都城景观的变迁史,最早的国家要数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的良渚古国,但由于它的形成时间非常早,国家形态还没有后来的夏商周时期那么成熟,所以都城景观的研究一般以夏商周为起点。
对于夏代的遗址,目前考古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不能确定遗址在哪,二是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就是夏代遗址。虽然二里头遗址中没有发现关于夏代的文字记录,但通过碳十四等测验方法,发现该遗址的年代和地址都与司马迁記录的夏代相同。二里头遗址的整体特点是方正,院子内的房子端端正正地摆在北面,整齐中带着威严。从院子的规模可以看出当时统治集团的大小,而整个建筑的格局实际上也确定了一个行为秩序——两边对称、权力居中,这样的空间布置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元素之一,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接下来进入商代。商代的都城遗址基本呈方形结构,中间以宫殿为主,外有高大雄壮的城墙,且城墙轮廓也是方形的。当时已出现了两层房檐的设计,古人将这样的房檐称为重屋,从中可见中国传统宫殿的雏形。紧接着的西周时期,虽然发现的都城遗址很有限,也没有像模像样的城墙轮廓,但却留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院子,从正门进去,正房、厢房都有,很像后来的四合院。有西方建筑学家发现,中国的院落是房子围着一个院子,而西方则是院子围着一个房子,看来这种设计早在西周就开始了。
从夏商周的遗址可以看出,中国的建筑布局呈方形走向。建筑呈方形并不稀奇,西方也有很多方形建筑,但西方古代的大城市没有一个是方形的,而中国古代的方块大城市却有很多。一位美国地理学家说,人体是方形产生的基本原因,它起源于直立人前后左右的方位感。中国人则将这种方形从房子延伸到城市,从而形成整个城市的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其胜利者的得意心态也反映在咸阳城的形态上。这个城市没有清晰的边界,没有方的形状,方圆二百里内全是大面积的宫殿群。后来随着人口增多,城市愈加混乱,秦始皇决定改造咸阳,一方面将部分人口迁往四川,另一方面提出咸阳城空间格局的整改方案。改造方案包括将主体宫殿建为咸阳城的中心,但这个中心不是点状的,而是线状的。这种中心线在之后的朝代中愈加突显,比如北魏时期的洛阳城,规划布局追求轮廓的整齐和中心线的秩序,居民区的每个坊都有名字,早晚定时开关门,管理非常严格。到了隋唐,出现了雄伟壮观的长安城,最主要的宫殿坐落在中间的北部,由这里,中心线一直延伸到都城的正南方。
元朝时期,政治家刘秉忠应忽必烈的要求,设计了一座具有华夏文化特征的方方正正的大都城。除了保留中心线,城内用一条条排列整齐的胡同来划分居民区,直到今天,北京还有些街区继承了元大都的特点,例如东四的部分地区就非常整齐,那便是元大都的遗迹。直到后来的明清,中心线这个中国古代都城最核心的特征也被继承了下来。
从夏商周一直到元明清,我们可以看到都城景观的衍变脉络,了解历史上的都城是怎样一步一步蜕变和进化成现在的模样。同时,古人建造都城的思想与审美,时至今日依旧能给予我们某种指引和启示。
唐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