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 古建筑原理及常见形式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伏羲女娲图,发展,雷电
  • 发布时间:2020-06-14 08:49

  1伏羲女娲图中的直尺圆规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句老俗语叫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关于方圆和规矩这两个词汇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老传说中的女娲伏羲这两个神话人物中去。传说女娲用泥土创造出了我们人类,在我国出土的东汉《伏羲女娲交合画像砖》中,我们发现伏羲和女娲,下体如龙蛇般交缠在一起。仔细观看会发现女娲的手上拿着的是圆规,而伏羲手上拿着的就是直尺。另一处同主题画像砖上题记写到:伏戏(羲)仓(苍)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可见规矩是用来绘制八卦和结绳记事的工具,象征着伏羲女娲创建文明,制定规则,为人类社会奠定了文化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伏羲女娲图中的直尺圆规不仅代表了自然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方向,还可以让我们窥见建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每一段建筑文化的交织与变换,形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

  1

  2中国建筑史中的传奇夫妇

  谈到中国建筑史,不得不提到一对夫妇,那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是中国最可贵的学者夫妇,毕生致力于研究与保护古建筑,除了长达10年的意义巨大的考察,还写下《中国建筑史》,主持建立了清华建筑系,敲定了如白纸般的中国建筑研究体系。从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多次出行查访古建筑,寻找遗落在祖国山川河谷中的建筑瑰宝。他们的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测绘整理200多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他们的野外考察实际上是在与时间赛跑,除了自然和人类的损伤,战乱逼近,古建一旦被毁即是永恒。他们也知道,即使没有战乱,一柱香、一次雷电或是人的一念之差,都可能让古建筑在一瞬间化成灰烬。所以他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拾起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

  2

  3《营造法式》里的“圆方方圆图”

  在中国建筑文化里,许多建筑的设计理念中都离不开方圆的概念。通常都是圆方圆或者是方圆圆结构,方圆互为包裹,合二为一。比如在这张选自让梁思成愿意花尽毕生精力研究的千古奇书《营造法式》里的叫“圆方方圆图”的插图中,一个圆套方和一个方套圆,而且在配合“圆方方圆图”这个插图的文字当中,《营造法式》引了更古老的一本书《周髀算经》的一段话。大家知道《周髀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这段话很重要:“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因此可见,古人对于建筑的方圆概念和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同样久远。

  3

  4獨乐寺观音阁的剖面图

  带着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梁思成幸运地发现了独乐寺观音阁。观音阁建于公元984年,是一座辽代楼阁,而且唐风犹存。用梁思成的话说,其特色在于外观酷似敦煌壁画里的唐代楼阁。它其实是为一个高16米的观音巨像量身定做的楼阁,信徒首先可以在楼阁的底层仰视观音。随后可在中间的暗层,绕着观音的腰部一圈。最后来到顶层,能近距离欣赏观音的真容。梁思成对这座建筑浑身上下进行了仔细测绘,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写下洋洋数万言的考察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从独乐寺观音阁的剖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独乐寺观音阁的总高等于它二层阳台的总宽,我们得到一个很精彩的正方形构图。而它内切圆的内接正方形等于里头观音像的高。如果说这只是凑巧,再来一次“圆方方圆图”,又得到一个更小的正方形。这个更小的正方形的边长等于观音所在的这个中庭的面宽。由此可以发现在观音阁的设计当中,它在反复地运用《营造法式》里的“圆方方圆图”。

  4

  5达·芬奇名作里的黄金分割比例

  说完了中国的方圆概念,相信很多人也许会问,西方的建筑理念是什么?那么这里我也讲一点关于西方的建筑概念,当然你们一定知道这个名词,它就是黄金分割比例。说到黄金比例,我想提到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张画,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为什么叫《维特鲁威人》?是因为维特鲁威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一个建筑师,他写了一本特别有名的书,叫作《建筑十书》。《建筑十书》对于西方古建筑的重要性,就像《营造法式》对于中国古建筑一样。早在古罗马时期,他的书里就讨论了黄金分割比例在建筑当中的运用。比如西方建筑史上最负盛名的建筑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首先它的总高和总宽形成一个黄金比,这是非常精确的一个比例。换句话说,如果总高是1,总宽是1.618,这样它的正立面就构成了一个所谓的黄金分割矩形。

  5

  6建筑之树里的反思

  中国有方圆概念,西方有黄金分割,我认为这是等同的文化思维,不存在褒贬。因此英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弗莱彻在他的《比较法建筑史》中的“建筑之树”图中,它的主干是希腊、罗马和罗曼建筑,其他中世纪的、文艺复兴的以及以后的各国建筑是它繁茂的枝叶,主干的最上端是美国的现代建筑,而别的非欧洲体系的建筑则被画在早于或低于希腊的几个分枝上,包括中国和日本。他们认为中国建筑已是失落的旁支,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绝对不认同的。中国古建筑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我们应在话语逆境中反思并奋斗,努力将我们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6

  jeseel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