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清平乐》,品北宋文臣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富贵词人,忧怀天下,沧浪隐世
  • 发布时间:2020-07-09 21:36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引发社会广泛瞩目。《清平乐》以宋仁宗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年少登基到亲政后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故事。剧中演绎的是北宋仁宗年间群英荟萃的时代,仁宗朝可谓是河清海晏,名臣辈出,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昌隆盛世。这一时期,朝堂上有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名臣;文坛上有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唐宋八大家”,以及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誉满天下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灏、程颐等名仕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科学领域内的沈括、毕昇等亦是熠熠生辉、流光溢彩。《清平乐》剧中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臣,诸如晏殊、范仲淹、苏舜钦、文彦博等。他们既是权臣名士,亦堪称文学巨匠。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富贵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晏殊5岁时就擅作诗赋,被乡里称为“神童”。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使张知白听闻此事后,遂以“神童”之名向朝廷举荐晏殊。14岁时,晏殊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同科有近1000名考生。当他发现考题是自己刚练习过的题目时,就如实禀告。宋真宗得知后,对晏殊大加赞赏,认为他诚实坦诚,并赐“同进士出身”。此后,朝廷命晏殊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尽管晏殊家境贫寒,但他为官清廉,颇受百姓爱戴。

  在文学领域,晏殊可谓独树一帜。他是北宋“江西词派”的代表人物,尤擅小令,语言清丽,情致缠绵,音调谐美。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一同被世人称为“大晏”和“小晏”,并与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合称“晏欧”。晏殊工诗善文,编纂有文集,后遭散佚,其存世之作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等残本。《珠玉词》是晏殊流传较广的词集,他的词像珍珠一样圆和饱满,像润玉一样温润,既没有大喜大悲之感,亦没有激言烈响,词中所流露出的是晏殊珠圆玉润的诗人品质。《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这首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晏殊独具个性的一首诗,尤其是后几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流水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广为世人所熟知。其中,“空”含有徒然之意,“满目山河”勾起了“念远”之心,确系晏殊真情实感的抒发。晏殊一生宦海通达,仕途显赫,因此在他的词中很难读出羁旅的愁苦与仕途的愤懑,素有“富贵词人”之称。

  “忧怀天下”—范仲淹

  提及范仲淹,相信大家都能想起他在《岳阳楼记》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句。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一是范仲淹,二是曾国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两岁之时,父亲就早早离世,母亲只能带着他改嫁。范仲淹虽家境贫寒,却刻苦好学。据说他年少之时,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翌日早上起来粥凉透了,结成整块,他就将之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粥之菜,就是各种捣碎了的腌菜,所以后世有“划粥断齑”的典故,以此形容像范仲淹一样贫苦好学之辈。

  成年以后,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应天府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应天府书院是当时北宋著名的书院之一。范仲淹勤学苦读,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一日,宋真宗御临应天府书院,同学们都跑去觐见皇帝,只有范仲淹纹丝不动,继续看书。于是,同学就好奇地问范仲淹:“皇上来了,你为何不去瞅瞅?”范仲淹只是微微一笑,淡淡地說道:“以后见君上的机会多得是!”果然不出所料,范仲淹26岁就高中进士,此后步入仕途。《清平乐》剧中有范仲淹与晏殊在应天府相聚的剧情,此处并非杜撰,乃是史实。范仲淹致仕后,管理过盐仓,兴修过水利,处处为民着想。不久,范仲淹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守孝。守孝期间,晏殊请他去应天府书院充任教习,范仲淹欣然前往。他以身作则,治学严谨,鼓励学生讨论时事,整个书院的治学风气焕然一新。此后,范仲淹仕途坎坷,但心中始终忧怀天下苍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首倡“庆历新政”。不久后,“庆历新政”受顽固派打压而挫败,范仲淹自请出京。庆历五年(1045),宋仁宗废黜新法,范仲淹遂遭罢免。皇佑四年(1052),范仲淹病故,谥号文正。

  范仲淹可谓是历代文士所敬仰的楷模典范,堪称士大夫的精神领袖,后世赞誉其“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范仲淹为官清廉,深得民心,死后百姓建宗祠对其供奉。范仲淹不仅是政治家,而且颇善书法。宋代著名文士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后人对范仲淹手书的《伯夷颂》颇为赞赏,称其为“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颇有风骨”。范仲淹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有《道服赞》《远行帖》《边事帖》《乐毅论》等,如今大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中。其中,《道服赞》以小正楷书见长,运笔自如有度。《边事帖》以行书见长,笔意卓越而不失柔韧,劲不外露。这几帖笔意基本相通,尤其是字的章法,极尽磊落大度之态,错落有致,黄庭坚赞誉为“盖文正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

  “沧浪隐世”—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随曾祖父迁徙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苏舜钦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后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为守旧派所记恨,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苏舜钦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苏舜钦集》等。

  苏舜钦青年时期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与穆修等人致力于古文和诗歌的写作,在诗文革新方面,对同时代诸多文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修在《苏学士文集序》中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苏舜钦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军地位。

  苏舜钦出身于官宦鼎食之家,自幼饱读诗书,为官后颇得欧阳修赏识。他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揽人才,准备实行新法。苏舜钦是宰相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举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则反对政治改革,双方就此结怨。据《宋史·文苑传·苏舜钦传》记载,庆历四年,苏舜钦出任监进奏院。进奏院是朝廷公文机要处,当时院内公文资料成堆,废纸张、废信封多得无处安放。进奏院前任曾为此形成一个“惯例”,即每年春秋办赛神会时,将废旧纸张卖掉,换点酒钱,大家开怀畅饮一番。于是,苏舜钦便在这年秋天办赛神会之时,派人变卖废纸,并邀请王洙、王益柔、梅尧臣等官员小酌。聚餐时,苏舜钦觉得卖废纸的钱少,亦出于避嫌,自掏银子10两,并要求来者也象征性出点钱,凑份子喝酒。席间,大家无所顾忌,边喝酒边吟诗。酒酣耳热之际,苏舜钦又唤来两名歌妓助兴,一时好不痛快。殊不知,一桩祸事已然临头。当时,文人聚会是件颇为风雅的事情,即便不是读书人,也想凑个热闹。时任太子中书舍人的李定即属此类,他听说苏舜钦邀朋咸聚,说自己也想参加。因为苏舜钦平时鄙夷其为人,便回绝道:“乐中既无筝、琶、筚、笛,坐上安有国、舍、虞、比?”意即我们下等官员喝酒,怎好劳您屈尊?李定碰了钉子,当时不便发作,便设法打听聚餐时的诸多详情,再添油加醋,把酒宴情形描绘得下流不堪,向朝廷告了苏舜钦一状。

  当时,其政敌御史王拱辰负责纠察官员、整肃风纪。他听说苏舜钦用公款吃喝、伤风败俗,岂能坐视不管!由于苏舜钦是范仲淹举荐之人,又是宰相杜衍的女婿,这些人素与王拱辰政见不合,王拱辰正可借此来肃清异己。经查,苏舜钦聚餐时不仅用了卖废纸的钱,还违反朝廷规定召妓,甚至有人口吐狂言,集贤院校理王益柔吟《傲歌》诗云“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简直是狂妄、大不敬。王拱辰便罗织罪名,告御状,宋仁宗龙颜大怒,以监守自盗罪将苏舜钦革职为民,其他参与聚餐的官员亦被贬谪。

  进奏院事件成为苏舜钦文学创作的分水岭,即分前后两期。前期,苏舜钦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联系,许多上皇帝书和上执政大臣书,打破了骈四俪六的束缚,文笔犀利,议论激烈,抨击弊政,要求改革,多有战斗性的政论文,其对政治事件和现实问题等直抒胸臆。后期,苏舜钦的隐居生活局限了他的视野,其中关乎朝政的作品锐减,寄情山水的作品有所增加。尽管如此,苏舜钦并未忘怀世事,依旧关心世态炎凉,抒发了其蒙冤受害、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宋代词人之中,苏舜钦不算最为出众的一位,但是他所创作的《沧浪亭记》可谓世人共知。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南的三元坊附近,是苏州遗存最早的园林之一。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宅邸。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居。北宋庆历年间,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葺,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题名“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今人品读《沧浪亭记》,其中不乏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自然流畅的笔调,文中不仅记述了苏舜钦发现佳地、建亭、游玩的过程,而且也抒发了其官场失意的愤懑之情。

  “四朝元勋”—文彦博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文彦博从小就聪颖过人,21岁进士及第,先后担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封潞国公。文彦博一生历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纵观文彦博的一生,在艰难漫长、变幻不定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无不显示其令人叹服的机智和果毅。他在关键时刻屡屡出奇制胜,名震四海,不论身前身后都赢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文彦博名字中的“彦”有聪明好学之意,“博”有博學多闻之意。文彦博出身官宦世家,童年时代的文彦博,聪敏好学,严于律己。据说,文彦博小时候有两个罐子,做了好事就在其中一个罐子里放一粒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磨砺心智,修身养性。这种从小养成的严于律己的作风,对其一生影响深远。即便在位居高位之时,他依然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上对下都做到了谦恭有序,从不以势骄人。

  ▲ 故宫博物院藏品《三札卷》

  君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