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速”长三角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苏州,武汉,长三角
  • 发布时间:2020-07-14 14:56

  3月6日,工人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作业 (丁汀/摄)

  苏州推出全国首个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惠十条”,南京市领导带头逛街“下馆子”……长三角一体化与疫情联防联控、企业复工复产融为一体。早在2月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复工3099家,复工率超过96%。3月底,贯穿示范区的沪苏湖高铁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即将动工。

  作为离武汉最近的都市圈,疫情初期,长三角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后疫情时期,长三角又第一时间按下“智慧复工”加速键。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认为,“长三角地区快速复工,最根本的原因是充分发挥了城市一体化在联防联控和政策协同上的优势。”

  长三角城市在此次防控疫情、复工复产过程中,从政府到企业,从金融机构到行业协会,多方“抱团”战疫经验不断相互复制、推广,不仅让跨省市通勤族与企业得到当下的便利,更是在探索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神速”来源于协同

  1月23日,浙江省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月,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健康码全覆盖省份。

  随着形势变化,健康码不断被赋予新功能,“跨省互认”“一码就医”……这项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提升群众出行便利性以及疫情管控精准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贴、纸箱产自江苏太仓,包装所用30g小瓶产自上海青浦,500g大瓶产自浙江嘉善,原液材料产自湖南长沙,泵头产自广东中山……任何一个供应链断掉,洗手液就生产不出来。

  4月22日,浙江省率先上线企业码。对此,浙江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说,“借鉴健康码的成功经验,新推出的企业码聚焦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服务于复工复产。”

  建立专班专人负责的协作沟通机制,全面梳理跨区域产业链的企业清单,强化供需匹配和原材料、零部件生产供应协同,落实通关、物流一体化等举措保障物资畅通,正是这些协同机制助力长三角都市圈高效“动起来”。

  开米科技对长三角协调机制的高效深有体会。

  作为一家生产消毒液洗手液的上海嘉定企业,复工后能否顺利复产,取决于供应链上游11家企业是否复工复产。

  标贴、纸箱产自江苏太仓,包装所用30g小瓶产自上海青浦,500g大瓶产自浙江嘉善,原液材料产自湖南长沙,泵头产自广东中山……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断掉,洗手液就生产不出来。

  开米科技向上海市经信委、发改委等相关职能部门上报问题清单,仅仅5天,从原材料到物流一系列难点均顺利解决。

  “前期,我们主要通过‘五个协同(物资生产协同、事前事后协同、产业链协同、科技赋能协同、惠企政策协同)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工作。首抓防疫物资保供促复工,先后发布了5个版本复工指引;发挥区域产业链集群优势,组织实施长三角区域备品备件供应商计划;优化申报流程、通过‘一网通办等平台办理服务事项;推动‘惠企28条落地,通过‘点对点‘一站式‘包机包车等方式接运员工,解决用工难。”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月19日,上海建立复工复产复市工作协调机制,18个市级部门、16个区共同参与,将工作重心逐步从应急防疫物资“小生产”转向全市复工复产和经济运行“大生产”。

  5月28日,蘇州市吴江区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服务窗口 (李博 /摄)

  上海奉贤在防疫过程中专门打造了“线上直通车、驻企店小二”服务平台,“店小二”通过与企业结对,做到不留盲区、消除断层,形成企业服务、管理、监督的闭环。

  江苏南通为确保企业复工达产,专门建立机关干部派驻联系企业制度,全市派驻联系干部6500人,挂钩联系企业超过1万家。

  浙江温州平阳县针对企业复工复产中反映强烈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难问题,创新推进产业链党建联盟建设。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3月2日透露,通过长三角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机制,已为上海市42家重点企业协调外省市318家供应链配套企业,其中长三角217家。

  5月中旬,上海发布复工复产复市指南6.0版,明确进一步开放相关文化和旅游场所复市,分批恢复线下培训服务。上海线下招聘已于近日重启。

  企业需求“云对接”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企业用科技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恢复,效果显著。

  2月23日,为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各方面的需求,“长三角G60科创云平台抗疫专区”火速上线,专区由供需对接、联合攻关、成果转化3个板块构成,专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企业复工提供服务。在供需方无法见面的情况下,“G60科创云”化身协调员,已经帮助6.1万家企业实现“云对接”。

  位于浙江湖州的安美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就是获益者之一。安美德的原材料供应来自嘉兴,由于疫情,运输成了难题,企业面临停产。通过科创云平台,湖州市经信局在了解到企业需求后,立即与嘉兴市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两地通力协作,解决了企业的难题。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还汇编了各地企业扶持政策,多次组织产业联盟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企业参加线上政策解读培训,让更多企业了解、享受政策红利。

  “这里聚集了九座城市的‘硬核资源,可以理清企业供需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复工,使产业链加速运转。” 联席办相关负责人称。

  上海松江是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在疫情给经济带来的波动冲击中体现出较强的抗波动性。松江区要全力抓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工业链的有机衔接,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

  来自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城市的3800 余家企业通过“九城纳贤”专栏发布了超过45000个中高端用工需求,其中8000 多个岗位专门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为解决疫情导致的就业难、用工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优必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了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应届毕业生。公司负责人朱先生通过G60科创云登录“九城纳贤”发布招聘信息后,短短两天就收到许多简历,经过一周线上面试,公司招聘到了合适的新员工。

  这是G60科创走廊“云招聘”的成果之一。来自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城市的3800余家企业通过“九城纳贤”专栏发布了超过45000个中高端用工需求,其中8000多个岗位专门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为解决疫情导致的就业难、用工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中小企业挺下去

  2月2日晚,苏州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从加大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多方面,全力支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这是疫情发生后全国最早发布的针对中小企业的地方扶持政策,被称为苏州“惠十条”。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能按原计划经营生产,而刚性支出又不能少,压力前所未有的大。”苏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蔡剑锋说,苏州是全国制造业大市,拥有众多中小企业,为防止疫情带来的经济风险,苏州提早着手研究对应政策。

  “最近公司收到3200万元退税款,这么大的数额,让我们复工复产的动力足了。”苏州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点赞”苏州相城区的退税速度。

  三大都市圈代表城市生活服务业消费复苏指数

  数据截止5月27日,数据来源:美团研究院。设计/ 刘章丰

  2月27日,企业员工乘坐深航包机,准备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发前往浙江台州(邵瑞 /摄)

  “惠十条”发布后,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营情况,苏州市相城区税务部门通过免、减、缓三大类措施,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中小微企业在此次疫情期间受创最严重,他们的平稳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如果中小微企业大面积倒闭,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政府、银行、税务部门、甚至房东等要共同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精准发力。”

  3月6日,宁波银行上海松江支行攜手长三角G60联席办公室,联合设立了“G60金融云端直播间”,推出“小微贷”“科创贷”等特殊贷款产品,助力双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产业链停止、现金流告急等“生死考验”。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疫情将大量中小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放大、暴露出来,倒逼金融机构寻求触达路径、科技使用、数据合作等方面的革新,而这种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认知的“双打通”十分有助于完成将金融活水引向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长三角办组织各城市联合搭建“长三角就业招聘联盟”平台,畅通企业之间的用工对接通道。三省一市还签订《劳务协作对接和农民工返岗复工协议》,加强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缺工企业和就业重点群体供需情况,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常态化返工。

  截至3月底,上海上线1406家企业、7298个岗位、17149个职位的“企业招聘信息包”。安徽省已将“长三角就业联盟”链接至“安徽公共招聘网”,举办“长三角地区企业复产复工复市网络招聘活动”。

  上海还积极推动“零延时”审批速度,青浦工业区3小时完成海而斯生物科技、七感食品等企业经营范围变更手续;临港新片区简化申报流程、统一网上受理,企业一次不跑即可享受九大支持政策。

  3月23日,上海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会同保险企业围绕上海外来复工人员的实际保障需求,创新保险方案,推出国内首款“上海市外来人员复工复产复市疫情防控综合保险”,并率先为建筑施工、家庭服务、美容美发、餐饮烹饪等四个行业提供保险保障,助力这几个中小微企业较多的行业复工复产。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与消费习惯,不少长三角中小微企业创业者看到新的发展契机,开启抱团互助。

  近日,浙江东阳市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明确由金华市保险行业协会东阳联络处牵头,联合相关保险机构组建共保体,开展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

  危机中寻找机遇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与消费习惯,不少长三角企业看到新的发展契机,开启抱团互助。

  疫情发生后,餐饮、旅游、代驾行业受影响较大,纷纷陷入停摆,从业人员收入骤减,企业还要承担固定成本支出。

  复工初期,闪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企业雇员帮扶计划”,鼓励一时无法复工复产的企业组织员工加入闪送员队伍,通过灵活的短期用工方式,缓解企业成本压力,增加员工收入。

  “疫情期间我们的业务量有所上升。”食亨(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作为一家从事外卖代运营服务的创业公司,食亨主要针对传统餐饮品牌互联网技术弱、信息化水平低、线上运营经验少、专业团队匮乏及线上运营成本过大等问题,为他们提供线上代运营服务。

  疫情发生后,餐饮业受到重创,大部分门店堂食到3月底都处于关闭状态。知名餐饮品牌纷纷开启线上业务,抗击疫情期间,全国至少超过10万家门店新上线外卖功能。食亨的业务量获得巨大提升。

  他们帮助绿茶等品牌店将年前囤积的大量货品做成半成品以线上方式销售出去,帮助中小餐馆发挥与附近居民较熟悉的优势,为其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解决方案。

  疫情之下,许多餐饮人认识到线上服务能够提升品牌“免疫力”,作为外卖平台和商户之间的桥梁,食亨为全国餐饮人推出了一系列免费上线支持、免费外卖公开课、社群免费线上诊断,免费搭建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服务。

  张伟的同学徐飞是杭州好奇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好奇谷的业务量也在疫情期间大增。

  “疫情宅家期间,父母几乎日日与孩子相伴,如何高质量陪娃成为许多家庭的难题,我们通过绘本平台向他们输出父母课堂、线上育儿沙龙等活动,帮助宝妈宝爸提高陪娃能力。”徐飞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火热复工中的上海中小微企业,都在疫情下寻找着转型发展之路。

  位于上海松江的嗨酥食品(上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速冻点心和调味制品,定向为机场航线和酒店供应配餐,与多家传统老字号食品企业有合作。

  嗨酥副总经理曹哲慧表示,在公司产业链的上游,已经复工的长三角多地供应商能够保证原料供应没有问题,“在下游,我们的产品已经入驻了电商平台,目前还在与直播平台洽谈。”

  作为胶粘剂研发制造商,上海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火神山医院建设消息发出的当天,就与医院建设项目部取得联系,免费支援医院建设所需全部结构胶、密封胶产品。“如今,海外疫情依然严峻,国外竞争对手的产能与服务都受到影响,一些有需求的高端客户便将订单转移到国内企业,这也倒逼国内已经复工的企業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回天董事长章锋说。

  世界的长三角

  进入4月,长三角的活力越来越充沛。

  “上海在建的重大工程项目复工率超过95%。”4月10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王扣柱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了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海市政府还制定了《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复工。

  2月12日,杭州市余杭区某公司的员工餐厅,工人在临时制作的小隔间内用餐(徐昱/摄)

  5月7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最新出台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2700亿元。

  4月1日发布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江苏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江苏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科技战疫”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长三角都市圈正大力支持治疗方案、药品疫苗、检测试剂、医疗装备等抗疫科研创新,并以此形成加快复工复产、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能级的创新驱动力。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产业组组长杨元表示,下一步,联席办还将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研究疫情下的新变化、新模式,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高企业智慧化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变革,抢占智慧医疗、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应用等领域新高地。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疫情防控后期,长三角要继续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企业苏州的亨通集团,2006年在上海就扎下了制造与研发基地,如今在浙江、安徽都有布局。近期,亨通集团与汾湖高新区签约“长三角科大亨芯研究院项目”,项目以建成智慧城市产业总部为目标,聚焦相关领域的产品研发和系统集成。

  “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情况下,左右一个地方复工复产进程和水平的是整条产业链的协调,产业链上任何一个工序和环节不衔接,劳动力、原材料、需求端等在链上不协调,都会影响长三角整体功能发挥。”刘志彪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随着全球产业链呈现出在纵向上逐步缩短、横向上逐步向空间集聚的特点,长三角要把全球产业链集群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抵制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加强中国产业链的竞争力,集群当中各城市各企业密切互动,共同提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

  张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