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医疗小脑”场景健康服务加速

  • 来源:软件和集成电路
  • 关键字:医疗健康服务,升级,大卫生
  • 发布时间:2020-07-29 10:37

  医疗健康服务是重要的民生服务事项之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但目前仍面临疾病预防主动管理缺乏、就医服务流程不完善、康复疗养资源紧缺等行业痛点,亟须整合吸收、迁移升级原有智慧医疗建设成果,加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保、医药、卫生等领域的数据互通共享,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医疗小脑”。

  “医疗小脑”是“城市大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聚焦于满足医疗健康行业个性化需求和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在“城市大脑”的架构下,利用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小前端”,在医疗健康领域统筹联动、整合资源,全面提升疾病预防、就诊治疗和康复疗养等医疗健康服务的便利化、精准化、智能化。

  医疗健康领域需求变化趋势疾病预防:由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变

  由于疾病预防具有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短期效果不显著,传统就医习惯长期以“重治病”为中心,轻视疾病预防。近年来,随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逐步深入,医疗健康服务正逐步从“重治病”向“重防病”和“自主健康管理”转变,主动预防、关口前移已逐渐成为未来健康的共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对所汇聚的人口健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能够直观展现城市整体人群和个体的健康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提供跟踪与干预服务,为疾病预防提供有效支撑。

  就诊治疗:由流程繁琐向高效便捷转变

  传统门诊就医流程复杂,涉及挂号、就诊、缴费、检查和取药等环节,且难以实现对各环节的统筹协调。挂号排队长、缴费排队长、取检查结果排队长、与医生交流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是造成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和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患者可进行线上预约挂号、查看报告、支付药费、自助取药,实现从挂号到就诊结束的全流程优化。在诊疗阶段,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诊断,辅助医生快速、规范、标准地完成诊疗业务,提高医生诊断效率和准确度。

  康复疗养:由人工照护向智能精细转变

  康复疗养的需求主要来自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传统康复疗养属于依靠人力投入的密集型行业,隨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加剧及失能、半失能群体的增加,康复疗养需求快速增长,人工成本也逐渐攀升。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化设备通过感知、分析和传输将护理人员与被照护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老人、残疾人,以及慢性病患者提供全天候、高效便捷的康复疗养服务。

  “医疗小脑”应用场景及实践疾病预防实现智能精准化

  “医疗小脑”依托医疗健康领域相关平台动态采集医疗机构、家庭及个人健康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模型算法,实现疾病预防智能化、精准化,切实提高疾病预防能力。

  一是健康数据收集。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医疗机构业务系统等,汇聚医疗卫生部门业务系统相关数据、医疗机构积累数据,以及家庭和个人健康数据,构建人口信息数据库、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基础资源数据库等。

  二是健康风险评估。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从既有数据中挖掘相关信息,根据相应的健康风险评估指标,全面评估城市整体人群和个人健康状况。

  三是健康干预指导。根据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对处于亚健康的人群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或智能终端App等方式,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建议和个性化健康处方,帮助亚健康人群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

  例如,作为“医疗小脑”的沈阳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覆盖沈阳市13个区(县)的800万常住人口,通过大数据预测使用者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疾病风险,以及当前所需要的医疗健康服务。沈阳市巧用网络平台为百姓健康绘制“画像”,摸清沈阳市人群健康的“底子”,实现疾病预防和预测的智能化、精准化。

  就诊治疗实现智能高效化

  “医疗小脑”聚焦“挂号难”“付费难”“寻医难”等就医过程中的痛点,通过整合吸收、迁移升级已有医疗健康平台,打通医院信息系统(HIS),开发特色应用,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诊疗,优化就医服务全流程。

  一是统筹挂号资源。“医疗小脑”统筹城市医疗资源,提高预约挂号平台服务能力,促进预约挂号平台和各医院号源信息互通共享,实现共用一个号源池。

  二是信用就诊付费。充分利用城市信用体系,通过与信用平台互通融合应用,为患者提供先就诊后付费的支付服务模式,开通自助机、手机等多种便捷付费方式,实现“最多付一次”。

  三是精准导诊寻医。通过智能导诊和智能导航,为患者提供院区内就诊的实时智能位置推送、院外和院中定位诊室、患者院中寻医轨迹,提升患者在大型医院或多院区的就诊体验。

  四是智能辅助诊疗。“医疗小脑”基于海量匿名患者病历、临床指南和核心医学知识图,实现“知识+数据”双驱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能辅助诊疗体系,辅助提升医生诊断治疗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例如,中山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互通基础,搭建居民健康信息服务云平台,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居民一院办卡全市通用,通过扫码服务可享受网上预约挂号、线上统一支付、在线报告查询、在线健康咨询等服务,居民平均就医时间由原来的1至2小时缩短到30分钟至60分钟。又如,作为“医疗小脑”的杭州“城市大脑·卫健系统”推出“舒心就医”服务,在杭州“城市大脑”的协同下,杭州市参加医保且信用良好的病人,就医全程无需先付费,就诊结束后48小时内可通过自助机、手机等方式一次性支付,实现“最多付一次”。

  康复疗养实现智能精细化

  基于康复疗养过程中的物联网监测数据、AI感知数据等,“医疗小脑”通过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感知终端,并向照护人员即时反馈,实现对被照护人员的智能化、精细化服务。

  一是动态实时监测。基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电子监控等终端设备,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红外线监测等技术,“医疗小脑”能够实时感知被照护人员状态,并进行即时反馈和处置,为被照护人员提供精细化照护。

  二是解决方案储备。“医疗小脑”依托所汇聚的医疗卫生部门业务数据、医疗机构数据以及家庭和个人健康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自动生成养老、慢性病调理等康复疗养方案组合库,丰富康复疗养解决方案。

  三是辅助个性定制。“医疗小脑”基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并结合被照护人员需求,从储備的解决方案中推选出相匹配的养老或慢性病调理方案,满足被照护人员个性化、精准化需求。

  例如,安徽省铜陵市“城市超脑”衍生的“医疗小脑”接入独居老人关怀功能,可通过社区人员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电子猫眼,并利用人工智能和红外线监测等技术进行智能预警。一旦老人出现长久不出或久出未归情况,立即将情况自动推送至对应辖区居委会,要求通过电话或上门等方式确定老人安全情况。

  推进应用场景落地的着力点强化“医疗小脑”应用顶层设计

  注重高位推动和统筹协调,以省市大数据管理局和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为主导,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科学制定“医疗小脑”顶层设计方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深入研究“医疗小脑”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重点任务、建设路径和应用场景设计,指导地方“医疗小脑”相关支撑平台和应用示范试点建设。

  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快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推进智慧医院建设项目,健全医院信息平台功能,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装备保障能力;推动电信企业加快宽带网络演进升级步伐,部署大容量光纤宽带网络,提供高速率网络接入;完善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支撑开展急救车载远程诊疗。

  推进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协调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与本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联通,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汇集,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推动各级各类医院逐步实现医疗健康相关数据共享,以及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授权使用。

  完善“医疗小脑”建设标准规范

  加强“医疗小脑”建设标准的规范管理,制订医疗服务、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共享等基础标准,全面实施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

  加快应用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强化省市统筹区域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指引、数据标准的推广应用,统一数据接口,为信息互通共享提供支撑。

黄向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