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鄱阳湖水神信仰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鄱阳湖,入汛,信仰
  • 发布时间:2020-09-30 09:37

  今夏入汛以来,南方数省连续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由此引发多年未遇的洪灾。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为洪水泛滥的重灾区。江西是本次受洪灾影响较重的省份之一,缘于“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水入湖、鄱阳水入江所形成的天然“江湖关系”,历史上江西的洪涝灾害连绵不断,民众苦不堪言。倘若长江上游来水激增,长时间高水位运行,易诱发长江水倒灌鄱阳湖现象;相反,如果长江水位持续低于鄱阳湖水位,则会使鄱阳湖的蓄水拉空,易产生拉空效应。面对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象,古时鄱阳湖周边的民众渴求水神庇佑,冀望通过神明保佑,换取禳灾慰藉。那么,鄱阳湖的水神信仰究竟有何特点呢?

  从“彭蠡湖”到“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现今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在古代有彭蠡(彭蠡泽)、宫亭湖、彭蠡湖等多种称谓,尤以彭蠡之名最为常见。据民国历史学家钱穆考证,彭蠡是上古时期较为常用的古老湖泊之名。《汉书·地理志》记载有“彭蠡泽在西”,那么“彭蠡”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所谓彭蠡,就是人们对鄱阳湖形状的一种描述,即宛若大瓢一般的广阔水域。

  鄱阳湖的形成可谓是旷日积晷,大致为先形成鄱阳湖北部,后形成鄱阳湖南部。据史料记载,彭蠡原本是长江古河段在下沉中受江水潴汇而成的湖泊。缘于长江支流赣江挟带的泥沙冲击而下,使得古河段周缘的脊线逐渐沉淀,最后露出水面形成自然堤,促使彭蠡与长江主水道分割开来,并在长期的发育过程中完成了江和湖的分离。大致在西汉时期,五河水系已“皆合為大江”,长江水道南北侧洪泛盆地逐渐发育成河漫湖。此时,五河水系所潴汇的彭蠡北缘与长江主河道分离,水域面积日渐萎缩,蓄洪能力明显下降,其南缘宽度也逐渐缩小。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彭蠡南缘大致在今天九江市星子县南面的婴子口(又称彭蠡湖口),最大宽度不过10千米。东汉之时,鄱阳湖的轮廓初见雏形。魏晋时期,因湖水扩展到星子县附近的宫亭庙,故彭蠡又被称为“宫亭湖”。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彭蠡湖水已延展至今日鄱阳湖南北湖分界处—松门山岛附近。《水经·赣水注》记载:“其水总纳十川,同凑一渎,俱注于彭蠡也……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彭蠡已越过婴子口,在都昌县西北一带形成了一片开阔的水域。至此,鄱阳湖北部已基本形成。

  隋唐时期,全国气候渐趋暖和。常年的高温气候相伴,使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个多雨期。此时,因降水异常增多,长江径流量明显增大,尤其在洪水频发季节,蓄洪能力显著不足。除部分由洞庭湖分洪之外,大部分洪水持续倾泻东下。长江泥沙淤积在湖口一带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分洪倒灌入彭蠡,二是顶托彭蠡出水。两种结果相融合,造成彭蠡不断拓展。唐末至北宋初年,彭蠡迅速越过婴子口,向东南方的枭阳平原拓展,鄱阳湖南部由此形成。至此,北、南鄱阳湖先后形成,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与形态。

  翻阅史籍可以发现,宋代之前多用“彭蠡”二字,宋代之后开始出现“鄱阳”二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撰的《太平寰宇记》“洪州南昌县”中记载“松门山在县北,水路二百一十五里,北临彭蠡湖”;“饶州鄱阳县”中也记载“故鄱阳县在彭蠡湖东、鄱水之北,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可见,彭蠡湖溢出婴子口过松门之后,不但已入鄱阳县境,且距鄱阳县城甚近。有趣的是,在“饶州余干县”中记载,“康郎山在县西北又十里鄱阳湖中”,据此可知,北宋时期存在彭蠡湖和鄱阳湖混用的情况,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彭蠡湖”。进入南宋以后,《舆地纪胜》“饶州”下有“鄱阳湖”的条目,“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其湖绵亘数百里,亦名彭蠡湖”,可见此时人们已习惯使用“鄱阳湖”一词了。

  元末明初之际,“鄱阳湖”一词完全替代“彭蠡湖”一词。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发生的水上大战。根据《明史》中对战争情况的记载可知,当时的鄱阳湖已能容纳百万大军,能让巨舟畅行于湖中,其水深湖阔之态可想而知。

  明清之际,鄱阳湖水域继续扩张,但相较于前代,湖水扩展速度减慢,并趋于稳定。如今,地质学家以老爷岭、杨家山之间的婴子口为界,将鄱阳湖分为鄱阳北湖和鄱阳南湖两部分。目前,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自西向东接纳了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鄱江等处来水,并由湖口注入长江。

  民间水神信仰

  明清以来,鄱阳湖地区围绕水产生了众多水神崇拜与水神信仰,这些水神有自然水神、人格水神和动物水神等。鄱阳湖的水神信仰信众广泛,人们广建庙宇,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

  自然水神—龙王神

  龙王神是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的自然水神。龙王神信仰在全国各地较为普遍,这与龙王行云布雨的民间神话传说有关。长久以来,人们认为龙王是专司雨水的神祇,对其顶礼膜拜。在鄱阳湖地区,龙王神信仰广为流传,兴建龙神庙或龙王庙也较为普遍。据统计,鄱阳湖地区遗存至今的龙王庙就有11座:鄱阳县2座、浮梁县1座、星子县1座、都昌县1座、南昌县1座、湖口县1座、万年县1座、建昌县1座、安义县1座、德化县1座。

  鄱阳县义感乡的双港龙王山庙就是较为典型的龙王庙,此处山石壁立,下瞰深潭,相传有龙王在此居住。明代时建有浮屠于上,如今浮屠已坍塌。另外,在鄱阳县城的西隅还有一处龙王庙。据考证,此庙建于雍正四年(1726年),由县令张以吾奉旨建立;咸丰三年(1853年),此庙毁于太平天国战乱。鄱阳县因毗邻鄱阳湖,故其龙王祭祀风俗主要以镇守鄱阳水患为主。

  星子县龙王庙遗迹位于紫阳门内横街,建于清嘉庆年间。据传当时久旱不雨,星子县百姓不得不前往三峡桥的龙潭举行祈禳仪式。没过多久,天降大雨,一场甘霖缓解了旱情。百姓们认为是龙王显灵,遂修建龙王庙以告慰天神。

  在众多遗存至今的龙王庙中,尤以建昌县龙王庙的修建时间最早。建昌县龙王庙位于西门外,以祭祀龙王神为主。相传,此处龙王庙建于东晋年间,宋代时官府赐“灵济庙”匾额,元代至正年间惨遭焚毁,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此外,湖口县的龙王庙距今也有1000余年的历史了,相传此处龙王庙由南唐尉赵元鼎所建。明万历年间,周边乡民开始侵占庙址,知县林翘楚得知后,派人详细测量庙址,确立此庙横纵十丈宽,使龙王庙得以保存至今。

  人格水神—晏公

  晏公是鄱阳湖地区较为著名的水神。据史料记载,兴盛之时,县县有庙,府府祭祀。晏公究竟为何许人也?据明代江西《清江县志》记载:晏公,名戌仔,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江西樟树)人。元代初年,因文才卓著,他被朝廷拔擢为官,担任文锦局堂长。但是令人扼腕的是,晏公不久就罹患疾病去世了。好友将其殓葬入棺后,乘船护送棺椁回乡里安葬。回到家中,亲人开棺一看,发现棺内一无所有。乡里百姓以为他升天做神仙了,于是立庙祭祀。

  據说,晏公时常于江河湖海之中显灵。渔民遇到风波汹涌,便叩头跪拜晏公,总能出现“水途安妥,舟航稳载,风恬浪静,所谋顺遂”的景象。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听闻后,册封晏公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命天下建庙祀之。永乐年间,朝廷又敕封其为“平浪侯”。作为江西本土水神的晏公,因朝廷的大加褒奖和推广,遂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一时间,晏公信仰十分盛行,仅鄱阳湖临近的南昌县就有四座晏公庙,九江府一带也广建晏公庙。

  据明代《鄱阳县志》记载,每逢祭祀晏公之时,“官民舟楫出泊必祷”,由此可见,对晏公的信仰已深植民间。时光荏苒,历经百年光阴,如今在鄱阳县依旧可寻得晏公庙,在管驿前村的西南处就有一座晏公庙。历史上,管驿前村被称为柳林津,与地方志中的记载相吻合。可惜的是,因为年代久远,晏公庙也多次重建,现今所存的庙宇并非原物。此庙甚为广阔,占地近1000平方米。庙内至今仍栽有两株古树,据传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成为晏公庙的历史见证者。

  人格水神—许真君

  许真君,原名许逊,是魏晋时期道教净明派祖师,生于东吴赤乌二年(239年),死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今南昌县麻丘乡)人。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为道教“四大天师”。相传,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许逊举孝廉出仕,后担任旌阳县令。许逊不仅博闻广识,而且爱民如子。为官期间,他清正廉洁,政绩昭昭,深受百姓爱戴,于是民间称其为“许旌阳”。泰熙元年(290年),许逊辞官不做,回归乡里,过着清修的日子。许逊返乡后不久,鄱阳湖遭受大水侵害,他带领乡民一起治水,还前往临近的荆州、岳阳一带治水,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神话传说。东晋大兴四年(321年),许逊隐居在豫章(今南昌市)近郊的梅岭修道炼丹,并修建了梅仙祠,创办了道院,名为太极观,从此潜心修道。宁康二年(374年)八月初一,据传许逊已得道,全家42人一起飞天成仙,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缘出于此。

  东晋朝廷为了表彰许逊的功德,将旌阳县更名为德阳县(今四川德阳)。因许逊在江西治水有功,江西百姓对其颇为敬仰,称其为“福主”“许福主”等。鄱阳湖周边一带的百姓,更是将许逊视为治水之神,广建观宇祭祀。如今,位于南昌新建区西山镇的万寿宫,就是为纪念许逊所建。万寿宫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观,素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福地”之称。明清时期,许真君信仰已深植民间,许真君成为江西的地方神祇,人们将其视为水神,敬奉其为“息水患,救民众”的代表。清代道光年间,靖安县训导在其文集《梅花阁集》中载有《重建万寿宫碑记》一文,记述:“其能如真君之神功骏烈,昭著人间者,蓋寡。国家祀典,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真君之大有造于江西也,享祀丰隆,久而弗替,固理数之常,他省江西会馆,靡不奉祀。”从文中记载可知,许真君神功骏烈,除公害,能御大灾,捍大患,造福江西民众,百姓普祭,祭祀隆重,许真君民间水神形象极为生动。

  此外,据《九江县志》记载,明清之际县内城乡修建三宫殿、三官庙、吕祖庙、许真君庙多处,仅万寿宫多达七所,本为民间奉祀的神庙,然所祀神主又系道家崇拜的偶像,神道不可分割。清嘉庆年间,许真君被敕封为“灵感普济之神”,春秋致祭。

  忠臣水神—三十六忠臣

  明清时期,鄱阳湖一带孕育出不少由忠臣衍化出的水神,可谓是独树一帜。余干县的忠臣庙,就是为了祭祀陈友谅与朱元璋鄱阳湖大战中,战死的丁普郎、韩成等三十六名忠臣所建。其庙始建于元末明初,为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而祭。此后,庙宇多有重建,至今仍矗立于余干县康郎山上。

  此外,在鄱阳县的莲华山以及九江县(今九江市柴桑区)的鄱阳之滨,都修建有忠臣庙。清代道光年间文人程直仞在登临忠臣庙后,留下诗作《舟泊康山谒忠臣庙》一首:“汉兵已压南昌境,吴王提兵亲决胜;两雄鏖战鄱湖中,洪涛倒沸蛟龙震;桓桓三十六忠臣,驾浪挥军正酣兴;将军头落血淋漓,植立如山气犹劲;王舟四面敌重围,仓卒衣冠效纪信;湖天黯淡愁云屯,猛将冲坚刀搅阵;那顾狂贼排关来,杀贼未尽死飞刃;英风凛冽须眉豪,老槐参天绿交映。”

  元末明初鄱阳湖大战中死去的忠臣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间信仰,往来廛旅莫不在此驻足停留,商贾、渔民、船夫等往来鄱阳湖,无不入庙拜祭,祈祷忠臣神灵的庇护,或求平安,或求福禄,可谓是香火鼎盛。

  动物水神—元将军

  在鄱阳湖一带还流传着有趣的动物水神信仰,元将军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元将军,指的是鄱阳湖内的老鼋。鼋原本是栖息于内河的一类水生动物,古代神话中往往将鼋视为龙和鳖所生的长子,所以有龙头龟身之说。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之际,朱元璋被围困于湖中小岛,追兵奔袭而来,危急时刻,湖中出现一只大鼋,将朱元璋驮至岸边,助其脱离险境。据此,朱元璋封鄱阳湖内的大鼋为元将军,加封为“定江王”,并广建庙宇祭祀。

  朱元璋本人也作有《赐元将军庙》一诗:“只船枝橹渡山僧,教化波涛乐此生。且向静中闲日月,道高俯伏鬼神惊。”尽管“大鼋救驾”一说显得颇为虚无缥缈,但元将军信仰在明代已深入人心。康熙年间《都昌县志》中记载:“左蠡山,逶迤接连在治西五十里,即左蠡镇,主为西北之襟喉,下有巡检司,上有龙王庙。明太祖战伪汉时,有御制诗于其上。”同治年间《都昌县志》亦记载:“显应元将军庙,在治西北六十里左蠡山巅,有御制诗存庙中。”

  大小孤山的神话传说

  除了各类水神传说之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与鄱阳湖的奇山异石有关的神话传说。在浩瀚秀丽的鄱阳湖内,众多岛屿星罗棋布,位于九江市湖口县以南的大小孤山就属此列。大孤山和小孤山伫立在鄱阳湖口,两座山峰相距不远,大孤山一头高一头低,远望似一只巨鞋浮于碧波之中,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鞋山”。小孤山位于江西省彭泽县与安徽省宿松县交界处,亦屹立于江水之中。民间将“大孤”“小孤”与鄱阳湖畔祀奉的两位水神“大姑”“小姑”联系起来,编织了一个人与神的爱情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年轻的渔郎名叫胡春,有一天他在鄱阳湖中网到了一只盒子,内贮明珠一颗。回家路上,遇见一位绿衣少女啼哭悲切,问其为何哭泣,少女说是丢失明珠,胡春当即奉还,少女拜谢而去。又一日,胡春打渔时忽逢狂风暴雨,刹时天昏地暗,危险之时,有绿衣少女手执明珠为他导航,方才转危为安。少女原是瑶池玉女,名叫大姑,因触犯天规被贬于鄱阳湖,独居碧波之中。胡春与大姑互相爱慕,并结成佳偶。渔霸盛泰见大姑貌美如花,顿起歹念,但无法得手。此时,玉帝知晓大姑与胡春结为夫妇,派遣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大姑,渔霸盛泰也趁机加害胡春。当大姑被劫持于空中时,见胡春被盛泰击伤危在旦夕,便将所穿之鞋踢下化作峭壁,将盛泰镇压于湖底。此鞋落地為山,大孤山遂成“大姑山”,“鞋山”也由此得名。

  另据五代时的文士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载,相传大姑、小姑的神位建于大孤山神祠内,塑像艳丽,摄人心魄。唐末,一位名叫杨镳的年轻官员游玩,途经江西,正好碰上了秋祭大姑神和小姑神的典礼,他应邀参加祭祀大姑神。到了神庙后,杨镳看到大姑神的塑像容貌艳丽,于是大胆地对大姑神的塑像说了许多轻佻的话语。祭祀结束后,杨镳坐船回家时,远见天空中云雾弥漫,一位少女向他飞来,并对他说:“我姐姐真是三生有幸,蒙您错爱看中了她,现在我希望您回到庙中,跟她举行婚礼。”这位少女就是大姑神的妹妹小姑神,杨镳答应了婚事,但恳求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去料理家事。一个月后,杨镳在家处理完事情后突然去世,据说,他去世的时候有神仙前来迎接他。于是,人们口耳相传,说杨镳与大姑一道成仙,双宿双飞,并在鞋山上长相厮守。

  相传,大姑神和小姑神有求必应,非常灵验,前去祭拜者络绎不绝。凡经过此处的渔民或游客,往往都会上山祭拜,以求得神明保佑。缘于大小孤山双峰耸峙,峻峭秀丽,民间又唤其为“蓬莱仙岛”。

  古人对鄱阳湖水神的崇拜,一方面体现出人们惧怕水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希冀掌管水的神灵能够防治水患并掌控好水,避免水的泛滥与灾祸;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古人朴素的生态环境观,特别是对湖中山石与水生动植物的资源保护,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暨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