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巨头冲不进的赛道

  那些活下来的产品

  为何不缺少流量的巨头们屡屡启动社交战车,又屡屡在时间的冲刷中败下阵来,想要搞清楚其中的“玄学”,还要先弄明白在巨头冲击、监管趋严、行业混乱的局面下,有哪些陌生人社交产品活了下来?

  所幸这些产品并不算多,大多数还处于小而美的状态,对市面上小有名气的产品进行分类汇总,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第一类是陌陌、探探等做“荷尔蒙生意”的老派玩家。如果说微信是熟人社交领域的霸主,陌陌无疑是陌生人社交的王者,特别是 2018年将风头无两的探探纳入囊中后,进一步加固了“荷尔蒙社交”的护城河。

  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陌陌的净营收为35.94亿元,同比下滑3.5%。不过外界的注意力被集中在了虚拟礼物和会员订阅组成的增值业务,这部分的营收达到11.7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0%,在陌陌营收中的占比也从上个季度的24.1%提升至32.7%。陌陌所揭示的陌生人社交的吸金能力,潜移默化中加剧了市场争夺的激烈程度。

  第二类是Soul为代表主打“灵魂社交”的新式玩家。不同于抓住了“荷尔蒙社交”欲望的陌陌,以Soul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充当了柏拉图的“门徒”,通过人格、兴趣和三观等细分的主观维度进行用户匹配,再借助UGC内容增加用户的社交黏性,制造了一场寻找“灵魂伴侣”的假面舞会。

  然而“灵魂社交”的可复制性,远不及“奔现”为目的的“荷尔蒙社交”。比如Soul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3 000万的量级,在产品功能和形态上模仿Soul的Uki,也曾抛弃探探抄袭“Soul”的玩法,可活跃用户量却持续下滑。比起荷尔蒙驱动的陌生人社交,灵魂社交有着不小的门槛。

  第三类是Blued等瞄准特殊市场需求的垂直玩家。

  陌生人的社交逻辑

  进一步深挖的话,这些活下来的社交产品可以拆解为四个要素:第一个是构建“人设”,常见的是通过兴趣标签的形式,探探的左滑右滑、积目的目的筛选等都可归为此类;第二个是用户匹配,最早的漂流瓶、摇一摇到兴趣标签的智能匹配,目标都是为了激发用户的社交欲望;第三个是聊天互动,几乎所有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都加入了IM功能,毕竟“沟通”是实现社交诉求最基本的环节;第四个是沉淀关系,社交产品的宗旨是关系链的沉淀,也是变现的不二法门,内容社区是最常见的形式。

  为了在陌生人社交赛道中拿到出线权,互联网巨头们将这些要素进行排列组合,然后选择性地将某个因素放大,制造了形形色色的社交产品。只是陌生人社交要解决的无非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交效率,另一个是社交价值,那些活下来的产品有一个共性,即聪明的解决了其中的某个问题。

  比如陌陌、探探和积目等产品的定位就是“效率工具”,不断降低用户拓展社交关系的成本,尽可能高的匹配到相同诉求的用户,并且尽可能快的收到反馈。

  主打“效率”的社交逻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陌生人社交的主流,在用户匹配环节出现了各种新奇的玩法。

  以至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疫情将是陌生人社交的增长窗口,用户需求将在短时间内出现爆炸性增长。现实有些戏剧性,根据七麦数据的监测显示,《探探》的App Store排名在疫情防控期间达到了最低点,同时陌陌第一季度營收的下滑,也间接折射了用户对“效率工具”需求的脆弱性。

  再比如Soul等试图摆脱工具的角色,将用户从荷尔蒙连接进化到内容和氛围的连接。按照Mob研究院在《85、95、00后人群洞察白皮书》中给出的数据:18岁~24岁的“95后”是中国移动网民增长新势力,总体人数近2亿,占中国总人口15%。作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日常娱乐基本在虚拟世界,而现实生活反而狭隘。

  通过高效的社交匹配和UGC内容,为年轻一代打造专属的“共情社交”,让他们在社交中找到归属感,不失为一种正确思路。

  不过这一社交逻辑也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在“荷尔蒙经济”的诱惑下,UGC内容生态可能会出现一些噪声,会出现下架地风险。Soul和Uki都经历过下架,虽然Uki对媒体表示是竞争对手作梗,但内容发布失败依旧被“下架整改”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Uki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目前大多数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属于抄袭或跟风的产物,缺少对陌生人社交逻辑的深入思考,巨头系也不例外。

  巨头“耗不起”的战场

  与大多数赛道不同的是,现阶段的陌生人社交对“巨头”们并不够友好。

  一方面,陌生人社交是个“慢生意”,想要打造下一代用户的社交主场,还需要花时间培养用户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消费意愿。

  互联网大厂内部崇尚的却是赛马机制,为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习惯复制市场上成熟的产品模式,先投入少量资源看看产出效果,再对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导致对新尝试、新方向的容忍度也就越来越低。可对于弱社交关系、充满不确定性的陌生人社交赛道,快速进场博取出线权的做法几乎行不通。

  另一方面,内容合规性已经成为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命门,在越来越严的监管趋势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及关停红线。

  相较于“大不了重新开始”的创业者,潜在的污名化风险可能是互联网巨头们浅尝辄止的直接原因。至少在微信官方关闭漂流瓶、陌陌极力淡化“陌生人社交”标签的局面下,诸如Uki、吱呀和音遇等因为内容打“擦边球”被整改,然后在舆论上出现大量声讨的情况,恐怕不是互联网巨头们愿意冒的风险。

  而那些活下来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无一不是大浪淘沙的产物。就像陌陌的崛起离不开入局时间早、用户新鲜感等不可复制的优势,后来陌陌也曾孵化出瞧瞧、ZAO、Cue、赫兹、MEET和织音等垂直社交产品,但都未能激起太大的水花。一连串兴趣化的陌生人社交产品中,多半停留下爱好、自我描述等浅层次的标签上,上升到用户内心、人格等深层次的只有Soul之类的少数产品。

  为何互联网巨头们还要猛攻陌生人社交赛道?并不难找到合理的解释。虽然现阶段的市场现状让巨头们“耗不起”,但陌生人赛道可能存在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是每一个有理想的企业都无法拒绝的。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国内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持续增长,预计今年将增至6.49亿人次。况且陌生人社交以“95后”年轻人为主,根据《85、90、95后人群洞察白皮书》中提到的数据,月收入在一万元至两万元的人群中,“95后”的比例与“85后”相近,而月收入五千元至一万元的“95后”占比高达28.7%。

  一面是庞大的增量用户,另一面是巨大的消费能力,“陌生人社交”产品正是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桥梁。

  所以一次次折戟的现实,并没有浇灭巨头们冲击陌生人社交的热情,哪怕是一向“佛系”的网易也忍不住入局。可以看到的进步是,网易云音乐的“心遇”在尝试区别于效率工具和内容社区的社交逻辑,打算以同城社交进行场景化的探索。这种路径能否跑通还不得而知,好在出现了模式上的变通。

  符合当代年轻人行为习惯的陌生人社交,像是一场押注未来社会红利的长线价值投资。

  京东、网易或许只是陌生人社交赛道碰撞的“先锋”,随时都可能出现新一轮的集体爆发。只是想要在这个“不眠的战场”中活下来,还需要适应已经形成的既定法则:巨头系也好,创业者也罢,一味地杂糅流行的产品元素终归是行不通的,市场需要的不是胡乱拼凑的产品,不是打擦边球的产品,也不是拙劣模仿的产品,而是为所瞄准的用户群打造“不可替代”的社交体验。

  Alter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