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券发放的现状、效果和展望研究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增长,消费券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0-22 06:57
【提 要】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疫情从供需两端严重冲击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全球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大趋势因疫情爆发加剧,造成我国外需萎缩。而且,疫情是否会在发展中国家爆发、以及在我国和发达国家是否会有第二波、第三波的冲击,都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应对经济危机,我国过去靠投资拉动创造了许多有效的经验,面对这一轮全球经济衰退,投资拉动仍然是必要之举。然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突然、冲击幅度大,投资拉动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在这一背景下,重启消费成为稳定经济形势、保障就业的重中之重。从2020年3月起,不少地方政府在抗疫的同时,陆续开始发放消费券,目标是通过消费券促进消费,保障企业、就业和家庭,推动经济复苏。本文旨在以消费券的发放为切入点,研究疫情总体得到控制后,中国地方政府在助力经济复苏中的作用。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增长;消费券;地方政府
一、引言
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疫情严重影响了中国国内经济,通过同时冲击需求和供给,给经济帶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需求端,虽然线上购物和线上娱乐产业有较好增长,但线下产业仍然受到很大影响。疫情也对供给端造成严重冲击。其中,城市2月份调查失业率从5.2%上升到6.2%,上升了100个基本点;相比之下,在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率从4.0%上升到最高点4.3%,只提高了30个基本点。3月份虽然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但第一季度的失业率仍然高达5.9%。由于农产品外运和农民工外出困难,农村就业不足的情形会加剧,这会连带导致农村家庭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受影响。
另一方面,全球发达国家原本经济衰退的大趋势因为疫情加剧,造成外需萎缩。从2019年下半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发展机构已经多次下调今明两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预期;而疫情带来的隔离或封城措施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为了应对疫情期间失业的剧增、维持社会的稳定,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开始采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有些国家不得不出台高达GDP10%甚至20%的超常规财政援助措施。不少政府财政负债率高企,但救助措施收效有限。
而且,新冠疫情在发达国家何时会结束?是否会在我国和发达国家有第二波、第三波的冲击?以及是否会在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爆发?未来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给经济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既需要应对疫情已经给我国带来的冲击,也需要应对外需大幅萎缩给出口企业、相关就业、家庭收入和未来预期带来的巨大冲击。
应对经济危机我国过去靠投资拉动创造了许多有效的经验,面对这一轮全球经济衰退,投资拉动仍然是必要之举。然而这次新冠疫情爆发突然、冲击幅度大,投资拉动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GDP同比下降6.8%,因为最终消费支出下滑导致GDP下降幅度为4.3%,中小微企业受创最为严重。企业是就业之本,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保企业、保家庭宜急不宜缓。这一背景下,重启消费成为稳定经济形势、保障就业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需求端迅速、果断出手,以实现同时保护家庭、保障消费,帮企业渡过难关,从而保护我国经济根基的目标。地方政府在抗疫下半场,如何发挥保护家庭、保护企业的作用、助力经济复苏,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新结构经济学倡导“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都要用,主张“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新冠疫情下的封城和隔离措施,是发挥了“有为政府”的作用来抑制疫情的扩散。在复工复产以后,从2020年3月起,不少地方政府在抗疫的同时,陆续开始发放消费券,目标是通过消费券刺激消费,启动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复苏。这为评估政府经济政策是否能够缓解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本文旨在以消费券的发放为切入点,研究疫情总体得到控制后,中国地方政府在助力经济复苏中的作用。这一研究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我们梳理各地消费券发放情况的相关资料,并从中总结出消费券发放的基本特征。第二步,我们收集疫情、地方经济基本面以及获取支付数据,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基础。最后,我们估计消费券发放的实际效果,从而为全面评估消费券对“保家庭、保企业”所发挥的作用提供实证证据。
本文数据来源如下。消费券数据来源于我们对各地公布的消费券发放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内容包括发放时间、发放金额、发放方式等。经济基本面数据从CEIC数据库获得,包括各地级市的经济、人口、财政等变量。各市逐日疫情数据从丁香医生网站获取。最后,本文得到腾讯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微信支付城市层面的部分抽样交易信息。
二、各地消费券发放情况
消费券是政府用财政资金给民众发放的代金券,消费者获取消费券后,可采取抵扣的方式到相关店面购物消费。本部分介绍我国各地消费券的发放情况。通过本部分的梳理,我们总结出中国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的三大特征。第一,反应迅速,3月初就有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以启动消费。第二,主要目标是启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大量、小额消费,主要体现在消费券总体上面额小、最低限额低、折扣适中、有效期短等特征。第三,发放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从效率角度看,消费券覆盖行业和覆盖人群等方面侧重“保企业、保家庭”,旨在扶持对本地民生和就业稳定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同时从发放批次和发放方式等方面尽可能做到公平。
在消费券的使用效果方面,我们看到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根据搜集到的15个城市相关报道,消费券核销率在发放两周内总体可达六至七成;第二,消费券以中青年为主力军,而从撬动杠杆来看,对中老年人的杠杆率要高于对青年人。第三,惠及商家以小微企业为主,核销行业也和设计定向行业大体一致,主要是餐饮和百货超市等。
(一)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情况简介
1.发放城市和发放日期。截至4月18日,全国共有36个城市已发放了消费券。图1按照时间轴,梳理了各地的发放时间。该图显示,最早发放消费券的是山东省济宁市,发放日期是3月11日。在3月发放的城市包括中旬发放的江苏南京、浙江舟山、北京和山东济南,和下旬发放的杭州、佛山、德阳、常州、嘉兴等。其余25座城市都在4月加入发放行列。其中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发放消费券的时间相对较晚,大致在4月20日宣布开始发放。
2.消费券发放力度。本文收集各地新闻报道统计后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各大城市消费券发放总额达57.4亿元,并且各地发放力度有较大差异。其中杭州发放消费券的力度最大,共计划发放人民币16.8亿元,在图1中显示热力最高。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计划发放金额较大,如温州(6亿元)、青岛(3.6亿元)和南京(3.18亿元),计划发放总额均达到或超过3亿元。在中部地区,郑州计划发放金额4亿元;疫情严重的武汉计划发放金额达5亿元。此外在西部地区,四川的南充、绵阳、德阳地区对发放消费券态度较为积极,总发放额为3亿元。
3.消费券覆盖行业。各地政府发放消费券的目标是通过鼓励消费来保障民生,因此在发放消费券时,地方政府需要决定这些消费券是否要有行业定向。本文收集的数据显示,有行业定向是消费券发放的主流,其中69%的城市选择有定向。
就定向的具体行业而言,由于餐饮、旅游等行业可能受疫情影响较大,是各地主要定向的行业。这些行业通常重度依赖线下消费、又需要较快的现金周转速度才能维持其正常运行。在疫情造成居民收入受到负向冲击的情况下,外出就餐和外出旅游成了非必需消费,如果没有补贴优惠政策,就很可能难以实现反弹。从定向行业的顺序来看,各地政府发放定向消费券的行业依次是餐饮(93%)、文化旅游(64%)、超市(55%)和百货(61%)。
4.消费券覆盖人群。地方政府在发放消费券时还需要决定消费券覆盖人群,而这里也存在权衡。一方面,明确覆盖特定人群可以加大对他们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民众对于消费券发放是否公平、是否会产生腐败的疑虑。数据显示,大部分地方政府更关注公平,发放消费券不针对特定人群;即便有定向,消费券配给额度也比较小。其中,30个城市消费券都是针对一般收入人群发放、并且大多发放给本地居民,占比83%。
在有定向计划的城市中,武汉计划从5亿元消费券中定向给低保、特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金额为1800万元,占比为3.6%。杭州计划定向1500万元给困难群众。南京的3.18亿元消费券中有1000万元定向发放给低收入群体,占比约3.14%。绍兴的消费券定向低收入群体的比例是四座城市中最高的,为1.8亿元中的2750万元,占比约15.3%。除了定向低收入人群之外,还有定向工会、医生护士的消费券,如瑞安专门发放600元文娱消费券致敬“逆行者”。
5.消费券发放通道。地方政府还需要决定通过线上还是线下渠道发放消费券。目前所有平台均采用了线上发放方式,其中33个城市采取纯线上模式,还有3个城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在通过线上平台发放电子消费券的同时,也发放现金券。选择线上发放的情况下,还需要决定是单平台还是多平台发放。目前仅采用支付宝方式发放的城市有10个,占比约27.8%;仅采用微信发放的有7个,占比19.4%;仅采用美团发放的城市有3个,占比8.3%;最后有9个城市采取了多平台发放,占比为25%。
通过线上发放消费券有很多优势。例如,通过线上发放有利于将优惠精准投放到个体用户,并可以实时监测消费券的使用情况;又如,政府可以及时准确地估计消费券的政策效果,同时也可以保证商户核销消费券、申请补贴的真实性,减少行政沟通成本。但是,纯线上发放消费券也存在劣势,就是如果家庭没有相应电子产品或者平台的App,或者没有相应覆盖网络,就无法领取消费券、获得相应福利。这就意味着不少低收入家庭领取消费券的门槛相对较高。
6.消费券发放批次和发放方式。对于计划发放金额,地方政府还要选择是否要分批次发放。现有36市中有12个城市选择一批次全部发放,2个城市发放两个批次,6个城市发放3个批次,绍兴、嘉兴这两个城市发放6个批次。以绍兴、嘉兴为例,从4月初到6月左右,预计分别发放1.8亿元和2亿元消费券,以增加公众获取消费券的机会。
消费者可以通过抢券、摇号和抽奖的方式获取消费券。其中抢券为主要发放方式,共有24个城市采取这一模式,占比66.7%;以摇号或抽奖方式领取消费券的有7个城市,占比19.4%,其余暂未明确表示领取方式。有多轮消费券发放批次的城市往往还会规定首轮未抽中消费券的消费者可报名第二次抽奖,以及前一轮未领取完的额度会转到下一轮继续抽取。
发放批次和消费者获取途径的多样化说明,地方政府在发放过程中,还是尽可能关注了发放公平问题。
(二)消费券设计特征
本小节进一步介绍消费券的设计特征,包括面值多少、是否有最低限额、有效期、折扣力度等信息。
1.消費券的最低限额。面对剧烈的负面需求冲击,国外和中国香港、澳门采取的主要是发放现金的救助模式。我国大陆城市目前均没有采取发放现金的模式,那么在消费券的设计中,就存在两种选择,一是不设消费门槛、让消费券类似于现金;另一种可能则是对使用消费券有一定的限制,以期产生撬动消费的杠杆效应。本文发现,设置最低消费限额仍然是主流安排,现有36个城市中有22个城市的消费券均设有最低消费限额,占比61.1%。8个城市的消费券可直接抵扣,不设置消费门槛,即折扣力度为1,占比约22.2%。
进一步梳理最低限额的值可知,除了6座城市不清楚是否存在最低限额、2市要求至少花费150元、4个城市要求至少消费100元外,其余城市消费券的最低消费限额均在5-100元之间,主要是30元和50元的限额。这表明,地方政府希望能够启动的是大量、小额的消费。
2.消费券的面值与优惠力度。消费券面值和优惠力度也体现出希望启动大量小额消费的设计思路。从消费券面值看,单张消费券金额不超过50元的城市占42%;100元以内的占69%。当然也有三个城市有面值超过1000元的消费券,其中,嘉兴消费券最高面值为5000元,仅限于购买汽车。
消费券的优惠主要通过满减来实现,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近似出优惠力度。例如,如果一地消费券的设计是满50元减20元,则最大优惠力度为六折。36个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优惠力度在七折以上。
3.消费券的有效期。城市发放消费券的有效期是指消费者领取消费券起,到消费券失效日期之间的时长。总体来看,为尽快启动消费,消费券有效期较短。36个城市中,仅有四个城市的消费券有效期在一个月以上。其中,有12个城市的消费券有效期为7天,占比33.3%;这类消费券主要集中在餐饮、零售行业。文旅类如门票等消费券的有效期较长,最高能够达到1个月。健身、图书等消费券有效期也较长,其中青岛发放的面值1000元的健身消费券有效期长达1年。
(三)消费券的发放效果
在本小节,我们从核销率、消费券消费者用户画像和商家画像三个角度,来初步描述消费券的发放效果。
1.核销率。衡量消费券发放效果的一个关键变量是核销率,也就是一段时期内消费者获取消费券之后的使用比例。由于没有系统的关于核销率的数据,我们从各地新闻中收集整理出相关核销率的报道,并在表1中整理报告发放日期、报道统计的时间段、发放总金额、核销金额、关联消费等信息。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计算出核销率与关联消费对消费券核销金额的倍数。
表1显示,消费券核销时段一般在两周以内。总体看来,两周内大部分城市核销率都在六七成。另外,根据关联消费金额计算可知,关联消费最少是消费券的3.5倍,最高可达近17倍。报道中往往将这个倍数解读为消费券撬动的消费的倍数,但是含有消费券的消费未必都是消费券引发,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消费是人们原本需要完成、现在有了消费券使得这类消费变得更便宜了。如果将所有包含消费券的消费都算作由消费券撬动,会高估消费券的刺激作用。我们的评估将分离出因为消费券而引发的那部分消费。
2.消费券用户和商家情况概览。有关消费券用户和商家情况的信息,我们也是从新闻报道中获得零星证据。例如,有关佛山消费券使用情况的报道显示,消费券用户在该市的年龄分布为40岁以上占29.67%,30-40岁占32.52%,20-30岁占31.03%。有关武汉的用户年龄报道显示,武汉消费券使用者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22%,30-39岁占30%,40-49岁占21%,50岁及以上占27%。从这两个城市看,中青年是消费券使用的主力军。另外,杭州相关报道还显示,消费券关联消费和消费券核销金额之间的倍数关系随年龄递增:对20岁及以下人群而言,消费券相关消费约为核销消费券的3.1倍;21-30歲组为3.2倍;31-40岁组为3.6倍;41-50岁组为4.2倍;51岁及以上组为3.8倍。从撬动消费的角度看,中年人比年轻人更可能因为消费券而增加消费。武汉数据也显示,50岁以上人群的核销订单数远大于20岁组人群。
关于消费券涉及的商家,目前也没有系统、大规模的报道。找到的资料显示,小微商家可能是主要的受益方。例如,根据媒体报道,佛山核销涉及3800余家商户,其中有3100家小微商户,占80%;武汉核销涉及2506家商户,小微商户占74%;杭州没有给出具体数值,但也是小微商家居多。就行业而言,佛山消费券中80%为餐饮类;核销订单中,餐饮类订单占总数的70%。杭州也是餐饮服务和食品零售行业的拉动效果最明显,关联消费分别为核销消费券的3.7倍和3.3倍。
综合消费券的核销率、用户和商家画像的信息,可以看到消费券用户的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主力军为中青年;第二,中老年人可能比青年更能因为消费券而被刺激消费。而商家特征则是惠及商家可能以小微企业为主、并且惠及行业在餐饮和食品零售等设计目标定向的行业。
三、数据描述与研究策略
(一)研究采用数据
1.支付数据。本文使用的支付数据来自腾讯微信支付。该数据包括两部分,一是以2019年12月月度均值为100,2020年1 - 3月间,百货超市、餐饮、文化旅游、交通通信和居住这五大类行业的月度支付笔数和交易金额的变化百分比。我们以百货超市、餐饮和文化旅游作为消费券的处理组,并以基本没有定向发放消费券的交通通信和居住行业为对照组。二是以该城市在2019年12月的月度均值为基准,发放消费券所在省的197个城市在2020年4月1日到23日间各城市支付笔数和金额的相对变化百分比值。
图2描述了2019年12月-2020年4月间不同行业交易笔数的变化趋势,其中4月数据为4月1-23日的均值。就交易笔数来看,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2020年1月交易笔数开始出现下跌,其中跌幅度最大的是餐饮,为2019年12月的75%;到2020年2月,交易笔数的下跌加剧,餐饮的交易笔数仅为2019年12月的15%。其余行业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以百货超市跌幅最小,为2019年12月的58%。经过3月的消费券发放等救助措施,到2020年4月,升幅最大的是百货超市,交易笔数已经回到2019年12月水平;交通通信和餐饮分别恢复到76%和71%,紧随其后的是餐饮(69%)和文化旅游(55%)。
图3刻画了交易金额的变化趋势。该图显示,虽然2020年1月的交易笔数比2019年12月有所下跌,临近春节时交易金额仍是上月的138%;但随着疫情加剧,2月起各行业交易金额均出现下跌,其中百货超市跌到71%,文化旅游和餐饮的交易金额均仅有上月的20%左右。经过3月的消费券等扶持政策,百货超市的交易金额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2019年12月水平,餐饮业交易金额也恢复到77%,但是文化旅游的消费下降幅度仍然很大,为去年12月的46%。
上述发现可能引发的疑问是,交易笔数的增加是否一定可以得出消费券增加了总体消费笔数的结论。一个可能的问题是存在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如果消费券通过腾讯发放,那么为了获取消费券,公众自然会在微信支付上交易,从而微信支付可以追踪到更多的交易,但其实只是“挤出”了其他平台的交易而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发生了更多交易。此时就会高估消费券对市场交易的影响。反之,如果消费券不通过腾讯发放,腾讯可能成为被“挤出”的一方,从而追踪到更少的交易,使得我们低估消费券的影响。我们采用三重差分法(DDD) 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发现是没有证据说明存在挤出效应,也就是说,通过腾讯发券本身并不会显著改变交易笔数的增幅,因而交易笔数的增加是真实的。
(二)消费券发放方式的影响
我们采取三重差分法进一步分析不同发放方式是否会影响交易笔数的增加幅度。我们重点考察三种发券过程中的差异性:摇号发放或向特定人群发放、定向低收入人群发放,以及多平台或单平台发放。图5报告了这三种不同发放方式的效果。
其中,摇号发放显著增加了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图5显示,摇号发放组交易笔数的增加百分数较非摇号组高出10多个百分点。这一结果的合理性,可以用青岛摇号过程为例来解释。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 “爱城阳”App,于3月21日到3月28日零点报名申领。申领时,可以单独申请餐饮、体育、图书、零售四个类型消费券,也可同时申请多种类型。每人仅可报名一次,最多可参与三次摇号,摇中即止。这种摇号方法通过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下载App,实名申请等)遴选出对消费补贴最迫切需要的人群,并且由于可以申请不同小类的消费券,也更能适应不同个体的消费意向。
在众多定向人群中,“保家庭”的政策目标让我们关注定向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券是否能改善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图5显示,以定向低收入人群为特征的消费券会增加交易笔数,也有增加交易金额的证据。由于发放金额总体比较低、城市较少,虽然统计显著性在10%的边际水平上,我们仍然认为发放消费券有助于支持定向低收入人群。3
最后,从单平台还是多平台发放消费券的角度,我们评估这一发放模式是否存在差异。图5显示,如果是多平台发放,那么交易笔数增加比单平台发放要更多。不过,这一差异目前在统计上还不够显著。由于目前36家城市中,仅9家采用多平台发放,未来如果有更多地方政府采用多平台发放,我们可能可以看到多平台发放的更为显著的效果。
(三)城市特征的影响
最后,我们研究不同特征的城市所发放的消费券是否在刺激效果上有所不同。城市特征主要考虑将城市的三产比例百分数、人均GDP(万元),和接受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占GDP比例的百分数分别交乘,考察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消费券的刺激效果。
本部分的分析有三个主要发现。第一,三产比例高的地区消费券发放的效果更为明显。在这些地区,交易笔数比三产占比低的地区明显更多;交易金额虽然在统计上没有显示更多,但如前所述,这主要是囿于数据是各行业交易额的总额,而消费券发放行业占比仅为7%,因此在总量中显得提升不足。总体来看,由于大部分消费券都是意在扶持救助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所以三产比例高的城市也容易显示出消费券对本地经济产生更明显的刺激。第二,人均GDP高的城市消费券的刺激效果更大,交易笔数和金额都显著增加。最后,对上级财政依赖越大的城市,即使在发放消费券的情况下,其作用也比对上级财政依赖较小的地方效果小。这表明并非地方政府不希望发券,而是经济基本面和财政实力决定了如果发放金额小,那么发放效果较小。对于这样的地区,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五、结论与建议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全球各国应对紧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启动经济复苏的能力,都是一次大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交出了靓丽的抗疫成绩单:截至2020年4月29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逾311万例,累计死亡超过21万例;而中国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确诊数为84369例,累计死亡4643例。本文的研究显示,发放消费券的过程作为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地方政府在复苏经济中的表现也相当亮眼。
具体来说,本文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审时度势,从自身的经济实际状况和自身财政能力出发,在发放消费券方面动作迅速、消費券设计总体上贴近民生需要。消费券发放后,百姓使用活跃、消费金额增加;这对消费券定向的行业起到了很好的提振需求、保护企业和就业的作用。
但是,新冠疫情引发的国内供需受到抑制和外需萎缩的巨大冲击,截至4月18日新闻报道的累计50多亿元的消费券发放金额不足以应对疫情引发的经济下滑。保护中小微企业就是保护我国的就业和维护我国经济的根基,因此相应举措宜急不宜缓,出手要快而果断。本文从消费券发放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尽快出台消费券发放政策,鼓励各地政府加大消费券发放金额。目前,服务业占比较高、自身财政实力强的城市消费券发放早、见效快,拉动全行业复苏。对于自身财政实力不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允许政府负债率上升,或是由中央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来支持。
第二,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扶持。就发放金额来说,研究团队根据公开报道梳理出的定向消费券总额尚不足1亿元,但这些资金已经可以起到保家庭、促消费的效果。2020年是全面小康收官之年,要防范疫情导致低收入人群陷入贫困、返还贫困。为了“保家庭”,建议地方乃至中央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坚决加大定向于低收入人群的扶持力度。
第三,多策并举,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需要扶持的行业与人群,确保消费券发放透明、公正、高效。一是精准定位要保护的家庭。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现有大数据精准扶贫云系统,解决低收入人群不易准确识别、难以触达等问题。二是精准定位要保护的企业。可以和相关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数据技术实时掌握各地消费券定向行业和企业的经营状况,避免出现不需要扶持的企业套利、而需要帮扶的企业得不到资源等问题。三是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发放效率。可以通过分批次在多平台发放,根据核销率动态决定下一批次各平台投放金额等措施,提升消费券发放和使用效率。四是预备数字设备和网络。由于现有消费券以电子券为主,需要摸清低收入人群的数字设备、移动网络的使用状况,通过提供数字设备和移动网络、降低低收入获得和使用消费券的技术和设备门槛。五是数字技术外的补充。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的地区,以及对于网络使用能力难以在短期提高的低收入群体,可以用提高低保水平、增加现金的转移支付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消费。
新冠疫情也可看作是对全球经济的一次压力测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侧影,消费券的发放过程和效果,不仅可以反映中国经济的韧性,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这一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善于相机决策,在引领经济复苏方面出色的领导力。在疫情冲击导致市场失灵的大背景下,消费券的发放和使用,再次证明了“有为政府”在培育“有效市场”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20年4月。
[2] Jin H, Qian Y, Weingast B R,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 89(9-10): 1719-1742.
[3] Petra P, Ekaterina Z, “The Limits of Career Concerns in Federalism: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6, (2):2.
[4] Xu C, “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1, 49(4): 1076-1151.
[5] Zhang M, Zhou G, Fan G, “Political Control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9.
(责任编辑:吴思)
* 课题指导: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學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副教授孙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范保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聂卓、硕士生研究生李星宇,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蒋旭、甘露。执笔人:沈艳、孙昂。本研究感谢腾讯公司的数据支持。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EFFECT AND
PROSPECT OF ISSUING CONSUMER COUPONS IN CHINA
Research Group of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t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At the end of 2019,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he Chinese economy. On the one hand, the pandemic has severely impacted the domestic economy on both supply and dem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general trend of economic recess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s intensified du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pandemic, which has caused Chinas external demand to shrink. Moreover, whether the pandemic will break ou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whether there will be a second and third wave of shocks i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rought huge uncertainties to economic growth.In response to the economic crisis, China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effective experience through investment stimulus in the past. In the face of this 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investment stimulus is still necessary. However,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is sudden and its impact is large, the cycle of investment-driven measures is long, and the effect is relatively slow, so it is difficult to play a role in the short term. In this context, restarting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stabilizing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ensuring employment.From March 2020, many local governments have begun to issue consumer coupons one after another while fighting the pandemic. The goal is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protect enterprises, employment and families, and promote economic recovery.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in helping the economic recovery after the pandemic under control with the issuance of consumer coupons as the key point.
Keywords: COVID-19; Economic Growth; Consumer Coupons; Local Government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