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深度贫困,中国为什么能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减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0-30 10:43
中国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能啃最硬的骨头、能攻克深度贫困的中国减贫道路,给出了成功减贫的中国密码。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将实现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中国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能啃最硬的骨头、能攻克深度贫困的中国减贫道路,给出了成功减贫的中国密码。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2012年以来,中国持续加大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彻底改变了农村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截至2018年底,贫困地区已基本解决通电和饮水安全问题;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分别达到99.2%、88.1%和81.9%。贫困地区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为实现“住有所居”,中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提升了很多不适宜居住地区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挪穷窝”“换穷业”,贫困群众享受到安居乐业带来的幸福感。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实际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1.5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4%。在有劳动力的贫困搬迁家庭中,超过90%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约920万人通过搬迁实现脱贫。
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这里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为让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自2012年以来,凉山州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下大力气,取得丰硕成果。全州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人民币,新改建成农村公路2.1万公里,新增217个乡镇、2897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全州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截至2020年6月,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所需住房主体已全部建成,并已逐步实现入住。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解除了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国家对通过产业扶持或就业帮助等方式无法实现脱贫的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将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扶贫措施。
除此之外,健康扶贫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据统计,全国健康扶贫专项救治病种已经扩大到25个,专项救治大病累计救治1564多万贫困人口,救治覆盖率98%,经救治的患者超过70%实现脱贫。凉山州在兜底保障方面也开展了系列举措:一是实现农村低保保障线与国定扶贫线“两线合一”,确保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农村低保兜底人口全部脱贫;二是配合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开展重特大疾病、住院等医疗救助;三是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四是通过临时救助解决贫困群众难题。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为解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偏低的问题,通过实施教育扶贫举措,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得到提升,开阔了发展思路,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再有,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和助学政策,确保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和资源投入,努力提高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
创新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在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积累了经验和做法,包括特色种养业、生态旅游扶贫,以及创新使用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形式,加快贫困地区生产与市场对接。产业扶贫具有涉及范围广、扶贫力度大、带动群众多等特点,是增强贫困人口增收,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扶贫方式。脱贫攻坚以来,产业脱贫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各地根据资源禀赋构建起“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就业扶贫助力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为拓宽就业途径,国家采取了多种举措:一是加大创业扶持,鼓励农牧民和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二是搭建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转移就业工作信息平台,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及职业介绍等服务,保障贫困人口就业的稳定性。三是设立村级公益岗位,为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18年底,就业扶贫全年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59万人,建设了3万多个扶贫车间,实现了77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依托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凉山州选取“油橄榄”生态产业扶贫的突破口,采用“贫困户+龙头企业+京东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模式,解决油橄榄的销售问题。贫困户种植油橄榄,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种苗、种植技术服务和果实收购,京东电商平台负责销售。这种模式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种植热情,强化了内生动力。2018年带动贫困户230多户,油橄榄每亩增收约4000元人民币。
精准帮扶,培育内生动力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早在1996年就部署了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工作。2012年以来,东西扶贫协作力度不断加强。2016年,中央调整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实现对30个民族自治州全覆盖。广东省珠海市、佛山市先后对口帮扶四川省凉山州,在基础设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通过定点扶贫,国家有组织地安排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等社会团体,以下派工作队的形式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定点帮扶凉山州越西县,2015年以来,学院发挥国家级培训机构资源优势,以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扶志、扶智上精准发力。截至2020年6月,已为越西县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3300多万元人民币,举办8个干部培训班和2个技术人员培训班,共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1万多人次。
开展驻村帮扶也是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架起了一座政府与贫困群众沟通的桥梁。扶贫干部身处扶贫第一线,对贫困群众进行精神和思想上的帮扶,采取“听得懂”的方式对贫困人口宣讲扶贫政策,同时帮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发展,激活其脱贫动力。
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