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疫后负重突围需破“三难”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往往作为单源或孤源供应商存在,在依靠产业链生存的同时也影响着供应链的运行,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盘。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经济大循环承压失速,尤其使中小企业的经营和信心备受打击。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认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必须直面“三难”问题——化解库存难、维持现金流难、负重发展难。如何探索和找到破除“三难”的有效办法,将直接决定我国能否安全渡过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经的阵痛期。

  需求侧骤然按下暂停键,化解库存难。一是市场订单量大幅减少。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月份的调查统计,在被调查企业中,有30.5%和27.09%的企业反映市场订单减少,同时存在客户流失现象;受国内供应商供货不足和全球疫情防控影响,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断货,叠加中美经贸关系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期发货量仅为去年的25%,出口订单同比下降70%。二是产品的区域同质化现象严重,靠价格竞争难以为继。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行业准入门槛不高,某一产业链环节往往集中了多家中小制造企业,主营业务重合、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致使相关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压力和价格战激烈程度加剧。

  业务冲击叠加,有效融资缺乏,维持现金流难。一是库存挤压和市场需求暴减,导致企业现金流受到严重冲击。据中小企业协会调查,在被调查企业中,有近67.69%的企业营业收入减少,有21.61%的企业很可能出现债务违约,有86.22%的企业账上资金无法支撑3个月以<上,有33.73%的企业资金支撑不到1个月,仅有9.89%的企业表示可以支撑半年以上。同时,疫情期间企业的人工、折旧、利息等成本及各项费用支出未减,防疫成本增加,资金链断裂风险难以控制。二是中小企业有效融资额度无法满足经营所需。虽然国家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紧急救助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考虑到政策资金有限且行业上有所侧重,支持门槛较高;加之中小企业抵押物少、信贷额度低,银行为追求盈利和控制不良资产率而不予审批或条件苛刻;另外,民间投资出于逐利避险考虑,也在加速从中小企业流出,在制造领域尤为明显。这些因素导致当下中小企业有效融资缺乏,亟待下大气力解决。

  克服阻力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负重发展难。一是中小企业无力应对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中小企业受经营者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管理方式的直接影响,大多缺乏完备的治理结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比如,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抗疫物资和专业人员,高度依赖社区公共管理。二是中小企业无力转型升级。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中小企业缺设备、缺渠道、缺物资、缺资金、缺人员,而行业发展瞬息万变,商业机会稍纵即逝,疫情中很多中小企业被“淘汰”,比如2020年一季度倒闭的46万家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加持的转型升级,在疫情中成为检验中小企业能否经得住考验的试金石,过度依赖传统生产方式不能及时转型“云业务”的中小企业,经营都受到显著影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