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全面开放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循环,新格局,构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2-22 16:2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描绘了面向未来的“十四五”以及2035年远景发展蓝图。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把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作为新时期的具体方案。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认为需要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扩大内需,开创和拓展国内大循环;第二,优化制度和营商环境,畅通国内大循环;第三,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国际大循环;第四,推动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协同发展。
扩大内需,开创和拓展国内大循环
内需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有效地扩大内需是开创和拓展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和路径,不仅强调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更强调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中央提出要千方百计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很重要一点是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培养购买力,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效果。扩大内需不仅需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扩大内需的关键主要在于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多样化,具体应主要关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和政府应培育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消费”模式,塑造新的消费场景,缩短消费链、提高社会效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从深层次上解决供给同需求错位问题。二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居民创业和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和财富,尽可能激发居民的潜在需求。三是扩大有效的进口贸易规模,以高质量的供给催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四是推动“新基建”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想致富,先修路”,完善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中西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消费和生产需求的增加。另外,增加“三农”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不断激发农村地区的市场活力,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基础上,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助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以更好提振经济信心、增强发展后劲。
优化制度和营商环境,畅通国内大循环
优化制度和营商环境,形成完善而成熟的市场体系,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准入、投资、建设、生产、经营、流通、物流、回款等整个活动的环境。优化营商环境要着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让市场投资者明确创业是安全的,去政府部门办事的效率高,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投资者的回报能够受到保护。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世界银行于2019年10月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营商环境在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制定了专项改革任务,完成了“放管服”改革和百余项改革措施,在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保护中小投资者监管制度体制机制改革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突破,增强了我国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简化审批流程,争取将政务办理公开化,提升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二是将数字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纳入营商环境建设,确保科技人才的引进,构建科技人才引进战略机制。三是重点解决优化营商环境的地区不均,加强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当地政府应在体制、理念、方法上主动借鉴沿海发达省份的优化模式,因地制宜地改善本地营商环境。
改善制度和营商环境,有利于促进优质外资企业的项目投资,同时将有利于国内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畅通内循环的渠道,进而把内循环的“蛋糕”做大、做强。
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国际大循环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质量的全面开放型国际大循环体系,不仅要包括量的合理增长,还应该包括质的稳步提升。量的合理增长有助于为质的稳步提升创造更多施策空间;质的稳步提升有益于为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中首次提出的新要求,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数据精确、资源精准对接、产品质量保证与优化配置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质量主导数量、高附加值为核心、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GDP无水分,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构建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而要推动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就需要逐步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具体来说,要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攀升,逐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造贸易强国。创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式,促进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推动负面清单管理体制的优化,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效益水平。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不断打造和建设区域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逐步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非、中拉合作,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推动外贸和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逐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要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深化开放层次,还需要创新开放方式、优化开放布局并提升开放质量。在开放范围和领域上,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开放层次上,从商品和要素开放向制度和规则层面开放发展;在开放方式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
同发展是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交汇与融合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要用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激发国内市场活力,不仅在需求端促进消费,更重要的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市场的活力,提升要素市场效率,不断增加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国内大循环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国际大循环的水平。二要用国际大循环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例如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建设,以及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发展等,将“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不断推向全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领域合作,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优化制度安排和营商环境,是开拓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国家大循环发展的关键;而推动形成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协同发展体系是融合双循环的重点。随着“十四五”建设逐步拉开序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成为其中重要的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