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甲戏《打黄盖》周瑜的表演

  • 来源:时代人物
  • 关键字:剧团,文生,武生
  • 发布时间:2020-12-27 20:57

  第十届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终于落下帷幕,回想《打黄盖》这一折戏,我在其间扮演周瑜,短短的十几分钟表演让我到现在都感概万千!高甲戏《打黄盖》讲述了赤壁之战时,曹操率领八十万雄师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周瑜为破敌军,设计让人诈降曹操,并乘机火攻曹营。正当周瑜对诈降人选一筹莫展时,老将黄盖主动请缨愿受皮肉之苦以报效东吴,于是黄盖便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大唱反调,故意惹怒周瑜,当即要将黄盖斩首,在众将苦苦哀求下改为仗责五十军棍。体现了周瑜对孔明的无动于衷的愤慨和自己对黄盖的受刑不舍的内心挣扎。从接到剧本那一刻,我便被周瑜这一角色深深吸引。《打黄盖》很多剧种演出过,京剧表演大家姜妙香、叶盛兰等将周瑜刻画得入木三分,乃至有“活周瑜”的盛誉。如何用高甲的表演特色演绎周瑜,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虽然有前人大师可以借鉴,然而,这仍然不是下下功夫,就能轻易做到的。为了精益求精,我首先从剧本修改入手,请剧团老师为我改唱段、谱新曲。此外,与鼓师磨合,亦是费了一番周折。

  我在剧团里面主攻生行,文生武生兼演。一个好的小生演员,无论文戏还是武戏,讲究表演大方飘逸,严谨洒脱,意态两美。在基本功扎实,程式娴熟的基础上,根据剧情灵活运用程式,用性格化的情绪演绎,以深刻细腻的内心表演,刻画各种不同人物。

  按史实,周瑜年纪比诸葛亮大,然而,在舞台上,诸葛亮是老生装扮,挂髯口,而周瑜却是小生装扮。在戏曲里,角色归属行当,不单是看生理年龄,更注重人物的气质特征。诸葛亮虽然年轻,然而沉稳老练,而周瑜虽然年长,却好胜心强,英姿勃发,更像个偏偏少年。

  一开始周瑜的出场亮相,身手矫健,帅气与傲气并重,他武艺高强,在音律上也颇有造诣,在威严与智慧间,要潇洒、儒雅,有着 “谈笑间、墙槽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的气度。孔明出场时,他亦非一开始剑拔弩张,而是一个以礼相待的谦谦君子,动作要凝练从容,举止合度,落落大方。

  周瑜与黄盖定的苦肉计,必然是要假戏真做,目的是为了传扬出去,获取曹操的信任,为诈降提供前提。黄盖劝降周瑜时,故意搬出元老身份,小觑周瑜年少功薄。周瑜假戏真做,怒发冲冠,我用一个比较夸张的甩袖动作和有力度的真假高音结合一起来表现此刻周瑜的怒不可遏,欲斩黄盖。对诈降火攻计谋了然于心的诸葛亮更是抱着看热闹不嫌乱的心态,甚至连求情这样的场面话也不置一词,饮酒旁观。周瑜的动怒,尽管直接的对象不是诸葛亮,然而必须表演出来弦外之音,仍能使观众联想到周瑜的内心对象——时刻不忘的“既生瑜,何生亮”的那个诸葛亮。此处有段唱腔,既表现周瑜仗责年事已高的黄盖的内心挣扎和煎熬,又有对诸葛亮的默然无声的抗议与愤慨,以及对这次能计谋得逞凯旋归来的一种坚信不疑的态度。这在表演上,必然要讲究层次分明,用细微的情绪变化,演出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内心状态,入情入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天纵英才,禀赋异人,使得周瑜成为一个好胜心极强的人。好胜心本无所谓褒贬。对敌好胜,则无惧强敌,对友好胜,则瑜亮难谐。他随时随地刁难乃至想除去诸葛亮,都是好胜心在作祟。

  所谓唱念做打就是戏曲演员样样都要精通的四个主要部分,而唱是排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唱腔要求演员要有好的声线,要把曲里面的内容声情并茂,准确的表达出来呈现给观众。高甲小生唱腔讲究在表演角色需要激情之处,采用以激昂高亢的大嗓为主的发声方法,在演唱抒情之处则用以委婉宽甜的小嗓为主的发声方法。在练习这些发声法时,我学习前辈老师,“收住脐腹部,提起横隔膜,敞开胸腔,呼息自如,小偷气,大换气,不憋气。”我坚持每天吊嗓,在演唱中找运用气息的规律,在气口处调节充实气息。这些都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否则声带容易过于疲劳,以至嘶哑,反而会适得其反。

  这折戏的核心唱段采用激越昂扬的高甲戏曲牌【北调】,一开始以【慢头】起,前三句是紧拉慢唱的,所谓紧拉慢唱,顾名思义就是乐队奏的旋律比较快,而演唱者却是慢节奏的的唱,凭自己的乐感演唱,收尾又要跟乐队一起结束。这个很考验一个演员的唱功和乐队老师配合程度,既要集中精神在戏份里面,又要能吻合的跟着乐队的节奏,唱出情绪来。接着有一句“委屈元老年世高”是清唱,这就很赤裸裸的把演员的音准、音色,情绪酝酿以及对节奏的把握,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了。只要有一点点的音准不准,节奏有偏差,或者破音之类的,一点点瑕疵都会放大般的暴露出来!故而虽然那么一句清唱,我也是天天练唱,直到一张口就能很稳的唱出来为止。接着唱词转而抒发对孔明的不满恼怒,唱腔则转为四二拍的【叠板】,这是一段快节奏的唱段,这个很考验演唱者的气息运用,每句曲的衔接都是很快的,气息不足唱出来就没力度,也可能会导致尾音唱不到最后的节拍。演唱的情绪和表演是融合一体,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准确表达出人物当时的内心感受。

  掌握了程式技法,不等于掌握了性格,人物的性格总是要随故事情境、剧中人物关系,以及参与的事件表达出来。戏曲性格便由此而精致、丰富、深刻、鲜明而生动。戏曲并不忌讳“我就是在演戏”,在设身处地领会传递剧中情感时,也是很讲究演员的技术动作,甚至在不影响剧情、角色的基础上,适当炫技。表演上可接可卸,可简可繁,乃至有条不紊,乱而有章。在《打黄盖》戏中,由于众人求情,改仗责黄盖。在这段表演里,周瑜有两次偷偷观察孔明的表演,这两次观察表现出来的内心情感是叠加的,第一次观察,见孔明不求情,很是意外,内心气愤,第二次观察,他为自己下令的 “一百军棍”懊恼与纠结,转而对孔明无动于衷,不肯求情,让其无台阶可下的怒火中烧。这两段表演都是要靠翎子功和太子盔来展示,要抖动帽子上的绒球,让翎子颤抖起来,表达周瑜此刻的复杂而剧烈的内心。表演动气时掏翎子时,手上的劲儿,或顺或带,都要把握好,否则容易折断。舞翎子都要用脖子的带劲儿,冲里大躬身时脖子上则用梗劲儿,这样才能有节奏地把翎子带得美观。

  戏谚中也有“ 一步走、一张口,本事就能见八九” 的说法,可见台步的重要性。在不离戏曲的程式下,台步要符合人物身分,动作幅度的大小,脚步稳重的程度,要与人物性格和情节、环境变化的不同相适应,走出剧中人物的内在心情。吕布和周瑜同样翎子生,由于吕布乃酒色之徒,逞勇好斗,反复无常,他的步子走起来就要硬一些,轻浮一些; 而周瑜的步伐走起来就应沉着稳健,使人看着有“派头”,够“谱儿”。即便是在《打黄盖》里的周瑜,一开始的俊逸洒脱,到“打黄盖”时的杀气腾腾,动作步伐的幅度自然就要更大些、更强些、更武些。

  戏曲舞台有自身一套严谨而美观的形式,每个动作和表情,都追求着好看的姿态,既有写实的生动临摹,也有写意的想象虚拟,二者相得益彰,既和谐统一,又独立自由。戏曲艺术学无止境,只有不断的钻研,才能为高甲戏艺术创作出更好的角色,为戏曲增添一份光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