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初评:秦国成为秦朝的“前夜”

  • 来源:电影中国
  • 关键字:观众,好评,制作
  • 发布时间:2021-01-28 10:44

  改名《大秦赋》的《大秦帝国之天下》播出后获得观众不少好评,该剧以一段秦始皇的内心独白倒叙开篇,大秦帝国系列IP的故事也终于翻到了史书上最壮丽澎湃的篇章:秦统一六国,建起统一伟业。

  作为历史类高口碑IP剧的新作,该剧的制作班底也堪称“豪华”: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执导,李梦、张健编剧,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等老戏骨主演。

  这一部的大秦,“赋”了些什么?

  “走向秦朝”的历史长诗

  “奋六世之余烈”,从战国初期的默默无闻,到商鞅变法、合纵连横、兼并崛起、一家独大、统一六国,秦国变成秦朝的路,走了500多年。

  《大秦赋》正是着眼于大秦帝国500年奋斗史之“IPO敲钟”的这段历史,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

  从司马迁《史记》、贾谊《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等文学名著的记录评论,到《XX风云》《XX秘史》《XX传》等影视作品的戏说演绎,可以说,这段历史是大秦帝国系列IP里国人最为熟悉的,更是历史里最意味深长的一笔。

  历史的新故事,怎么讲才精彩?

  整体来看,《大秦赋》延续几部前作的多线叙事手法,以丰富多面的人物群像、精彩复杂的政治博弈、温情的故事细节,对厚重历史进行整体化书写,让该剧有史诗般广阔视角与审视思考的冷峻笔触。但厚重并不乏味,在剧情与人物的双驱动下,反而充满具有节奏感的戏剧张力。

  在前作的铺垫、推动下,大秦帝国的故事走到了长平之战后的公元前259年。开篇,在赵国背约拒不割城的背景下,秦昭襄王发兵攻赵,三年邯郸之战打响,此时的始皇帝嬴政,刚刚降生于其父嬴异人在赵国当质子(人质)的所在地——邯郸。

  打开前两集,90分钟的剧情,既涵盖多场朝堂对弈、六国纷争、“邯郸之战”等对背景勾勒的戏份,也有以“嬴异人”为人物主线,以“无诏归秦”为任务而发生的丰富系列故事,如与嬴傒(其兄)的监狱相斗、与华阳夫人的“认母”结盟等情节。

  为摆出列国战争的大阵仗,剧中擂鼓、摆阵、装填、投石、射箭等军事行动一应俱全,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拍摄得恢弘大气,而“邯郸之战”中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联手给秦将的决战军书,也将战国时代群雄争霸的豪情壮志,合纵连横的政治手段展露无疑。

  政治对弈方面,该剧节奏也是张弛有度、动静结合,亮点是人物没有太多废话。比如在嬴异人与华阳夫人“认母”结盟的剧情中,一幕给了在屋内如履薄冰认母的异人,一幕给了在屋外焦急等候的吕不韦,在不同气氛的对比下,轻巧挑起观众的情绪起伏。

  而剧中,异人的认母手段也是极为巧妙:着楚服、唱楚歌,低声吟唱着楚国诗人屈子的《云中君》,勾起了在秦多年的华阳夫人的哀国之愁与思家之情,让她不禁泪下,然后顺水推舟深情说道:“母亲,儿子终于又见到母亲了”,华阳夫人便回答:“我儿,母亲见到你也是说不出的欢喜”。润物无声、不着痕迹,在情感共鸣与利益同盟下,“认母”这件冰冷的政治事件有了巧妙的落脚点,变得合情、合理。

  史海浩瀚,如何抓取挈领主线与精彩支线,并让晦涩冰冷的历史,变成好看的故事,成为历史正剧需要面对的问题。依托历史的进程作为故事主线,大秦帝国系列其实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秦国的由弱到强,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答案并不在书中,也不在剧里,需要观众从繁杂的历史景观中去寻找、观察、评判。目前来看,《大秦赋》里的历史景观展现得颇为全貌,在当下视听语言的加工下,呈现出历史丰富而多元的样态,像是一部描绘从秦国走向秦朝光辉时刻的历史长诗,也是一副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生活画像,给予观众无限遐想与思考空间。

  大秦的“戏精”们

  如果剧情是故事的骨架,那人物就是血肉。群戏要好看,角儿得登场。

  《大秦帝国之裂变》有锐意变法的商鞅、纳贤的秦孝公,《大秦帝国之纵横》有纵横家张仪、改革家秦惠文王,《大秦帝国之崛起》有秦昭襄王、秦宣太后、白起、范雎……君臣璀璨,名将辈出。

  到了《大秦赋》,名角儿更多了:秦始皇、吕不韦、嬴异人、李斯、赵姬、王翦、廉颇、嫪毐、嬴傒……里面许多重量级历史人物,单拎出来都可以立传拍一部。

  对于《大秦赋》这样的群像剧,角色塑造重在调和——饱满多面而不脸谱化。令人惊喜的是,就前两集出现的大小人物,都是经得住细看的“戏精”们。

  “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史记·吕不韦列传》

  期货专家吕不韦,人生中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就是挖掘到了当时在邯郸当人质的秦国潜力股——赢异人,并贡献了个奇货可居的成语。他嗅觉敏锐、审时度势,更有眼光魄力、实操手段,社交能力堪称一绝。

  比如在嬴异人从赵国逃回秦国路上,发现妻儿留在赵国执意想回去寻找时,两人的对话就十分精彩:

  异人:“我宁可让赵王杀了,也不可让我妻儿受牵连”。吕不韦:“怎能凭一己之情,弃天下于不顾”。异人:“天下离我太远,我眼前只有妻儿性命”。吕不韦:“天下尽在公子眼前,只要你安全回秦,太子嫡子就是你了”。

  吕不韦怎么说服异人的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相信自己是潜力股,在赵国当了八年人质,于秦国有功;

  2.宠妃华阳夫人无子嗣,并愿意认他为义子;

  3.在赵国必死,回到秦国反而有机会救妻儿;

  4.太子嫡子下一步就是秦王,旁敲侧击政权利诱。

  1是事实,2、3 、4是假设,吕不韦规在劝异人时陈利害击要点(拿捏他重情义、受委屈的心理),启发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在吕不韦的操作下,最后假设都成为了现实,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真的眼光独到,执行能力极强。

  再来看看人物细节。剧中,吕不韦在带着异人逃回秦国的路上,发现身上中箭是一枚箭羽、箭杆、箭镞均有统一规格的秦箭,之后立马把异人送到咸阳狱去了,他判断这是在秦法严苛背景下,对于异人而言目前秦国最安全的地方。在政局不明朗的情况下,他迅速选出了最优方案,兵行险招、敢于冒险。

  在无权无势异人的夺权道路上,与其说吕不韦是推波助澜的“辅助者”,不如说是兴风作浪的“野心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大人物。历史上,知名创业枭雄们身边往往有这样运筹帷幄的能人,如刘邦身边的张良,朱棣身边的道衍和尚(姚广孝),他们的存在给故事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

  另一方面,第二集中咸阳狱里的一个小吏郑货,也是个精彩的人物。

  当他接到吕不韦让他看住异人的差事,并得到保证日后富贵的口头承诺后,便开始与前来要人的嬴傒缠斗。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智慧,眼看人就要被带着一堆人的嬴傒带走,他拿起“法律的武器”,撒泼甩赖讹诈嬴傒给他银两,行为既符合他贪财的人物形象又巧妙解决了问题。

  而在嬴傒骂他为贱吏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吃的秦国的官俸,为大王办事,你无诏,别说你杀了他,就算杀了我这贱吏,我也保你项上人头落地。”

  他的怒骂,不仅展现出鲜辣的“小吏”性格特色,更间接体现出商鞅变法后的秦律严苛。可以说,他既是剧中人物,也在讲时代故事,而剧中这样的角色还有很多。

  初看《大秦赋》,还在秦国成为秦朝的“前夜”,千古一帝嬴政尚是稚嫩孩童,但故事已经有了值得品味的丰富滋味,让人期待浓墨重彩的下一篇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