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成瘾也是﹃病﹄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手机.自拍,相机
  • 发布时间:2021-01-29 19:48

  根据牛津词典的定义,自拍是指用相机或拍照手机在一臂的距离内或对着镜子拍照,使自己(或自己与他人一起)入镜,并通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可以被看作一种自我呈现。自我呈现是指试图向他人传达一些关于自己的信息或自我形象的行为,它指向人类行为中的一类动机。这些自我呈现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稳定的特质,但是它们也依赖于情境因素的诱发。一般来说,当他人在场且会对当事人的表现进行评价的时候,当事人的自我呈现动机就容易被诱发。社交媒体是一个可以诱发自我呈现行为的场所。社交媒体科技的发展—从静态的图片到动态的图片,再到视频,为人类的自我呈现行为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自我呈现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让自己的表现符合观众的期望和喜好(取悦观众);另一种是将一个人的自我表现与自己的理想自我相匹配(自我构建),通俗地说,这是求同存异。这也是自拍行为的两类基本动机或目的。

  自拍也会成瘾

  从2012年开始,自拍成为研究者很关心的研究课题,“自拍”一词在学术搜索引擎中的使用率快速增长。2014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在当年召开的芝加哥年度会议中第一次提出“自拍成瘾”(selfitis)一词。

  自拍成瘾是指一种自拍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以弥补低自尊和亲密感缺乏的强迫性欲望。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说法,自拍成瘾分为3个等级。最低等级是边缘性自拍成瘾:每天至少给自己拍3次照片,但不发布到社交媒体上。中间等级是急性自拍成瘾:每天至少自拍3次,然后上传到社交媒体上。最高等级是慢性自拍成瘾:每时每刻都具有无法抑制的自拍冲动,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一天超过6次。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对自拍成瘾的界定更加的客观,从自拍者的自拍次数和行为出发;其局限性是对自拍成瘾背后的动机成分没有界定。

  人为什么自拍

  对于人为什么喜爱自拍,研究者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把自拍看作一种自我呈现,便是一种理解自拍的路径。但是,具体是哪些自我呈现的动机构成了自拍行为的潜在推动力呢?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心理学系的格里菲斯教授,常年对各种行为成瘾进行深入研究。他在2017年探索了人们自拍的动机,并编制了测量自拍成瘾量表。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收集数据并进行质性分析后,他将自拍成瘾归纳为6种类型,分别是环境增强、社会竞争、注意寻求、心境修复、自信增强和主观性从众。环境增强是指在特定的地点自拍,从而感觉良好,并向他人炫耀,例如旅行自拍;社会竞争是指自拍以期待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点赞”;注意寻求是指自拍以获得他人的注意,此时自拍者可能有特定的假想观众;心境修复是指通过自拍让自己心情变好;自信增强是指通过自拍让自己对自身感觉良好;主观从众是指为了融入某个社会群体或同伴而自拍。

  自拍是因为自恋吗

  自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它能让人构建自己的个性和自我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常将自拍行为与自恋联系起来。有研究表明,使用自拍杆的行为与社交吸引力缺乏和中度自恋有关,但是也有研究发现自拍和自恋之间没有关系,目前学界还未形成统一观点。

  自恋者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自我重要性的夸大,自拍可以满足自恋者自我构建的诉求。其实,在心理学的研究体系里有一种人格倾向—表演型人格,这种人格倾向可能与自拍行为的关系更加密切。有表演型人格倾向的人喜欢追求他人的关注,若没有感到他人在关注自己,就会不舒服。他们常利用自己的外表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自拍,无疑很适合实现这类人构建自我形象的需求,通过取悦他人或是彰显自我收获别人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提升社交吸引力是自拍的主要动机;需求关注、孤独和自我中心与自拍喜好有显著的关系。

  自拍,一开始是一种年轻人的“时尚”行为,现在变得更加大众化,更加流行,似乎成为某些群体中的一种社交规范。这些群体包括青少年、新兴的成年人(25~32岁)和时尚的退休老年人。其实,无论什么年龄,无论性格外向还是内向,所有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因此,人们会通过一些行为巩固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增强社会归属感,这些行为就包括自我呈现。一个成功的自我呈现既依赖于人们想“留下好印象”的动机,也依赖于想象“别人想要听到什么样的信息”的能力。所以,自拍者除了利用自拍彰显自我,也是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圈子里的规范,让自己融入群体。也就是说,自拍会受到同伴压力和从众压力的影响。

  总体来说,很难根据单一的人格因素解释一个人为什么自拍。自拍作为一种自我呈现,受到多种动机的影响,受到不同人格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同自拍行为的前因很复杂一样,自拍行为的后果也很复杂。自拍行为一般与社交媒体捆绑在一起,因此,自拍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社交媒体的使用息息相关。根据“使用-满足理论”,我们因为能从社交媒体的应用中获得某些需要的满足而使用它。所以,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拍照,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让自己得到各种自我呈现需要的满足,从而改善情绪和心境。不过,这些满足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注意和互动,比如环境增强、社会竞争、注意寻求和主观从众等。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关注,人们并不能从自拍中得到想要的满足。

  随着社交媒体上内容的增多乃至泛滥,深度的社交媒体使用也带来了社交媒体倦怠现象。部分使用者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下降,甚至会退出社交媒体或注销社交媒体账户。这些行为伴随着沮丧、疲倦和厌恶等情绪表现。

  由于社交媒体使用倦怠的出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自拍的行为将逐渐不再那么容易取得关注,而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带来失望、失落和痛苦等情绪。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