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与连横:谈判专家的勃兴
- 来源:百科知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谈判,游说,纵横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29 20:27
从战国时代中期开始,许多谈判专家游走于诸侯国之间,为各自的利益展开谈判与游说。由于他们学识不凡、口若悬河且善于应变,后世称其为“纵横家”。
当时,齐、秦两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最强,处于两国之间的韩、赵、魏、燕、楚等国实力较弱。公元前319年,时任魏国相国的公孙衍提出“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战略,即韩、赵、魏三国应当联合北面的燕国和南面的楚国,共同抵御齐国和秦国。这一战略被称为“合纵”。
公孙衍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谈判专家之一,有一段轶事证明了他卓越的谈判水平。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齐威王邀请燕、赵、楚等国的相国在卫国相会,旨在与诸国“连横”孤立魏国。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公孙衍探听到齐威王到达卫国的日期和地点,赶在燕、赵、楚等国之前,单独拜见了齐威王,并与其长谈一番。三国的相国得知此事后,对齐威王产生了疑虑。齐国“连横”诸国孤立魏国的事,便无果而终了。
有人可能觉得,“合纵”难道不是始终针对秦国的么?其实不然。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的另一位纵横家—苏代(苏秦的族弟),曾向燕王明确提出以楚、魏为援国共制秦、齐的主张。燕王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委派他为使节,与其他诸侯国缔结“合纵”盟约。
齐、秦两国在对抗“合纵”战略方面,存在共同的利益。比如,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秦昭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两国为对抗其他诸国的“合纵”战略,实施了“连横”战略。这一战略主张齐国或秦国应联合部分诸侯国,讨伐另一部分诸侯国。与此同时,齐、秦两国在实施“连横”战略时,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即“连秦”与“连齐”的路线之争。假如诸侯国“连秦”,那么秦国就是盟主,齐国就是被削弱对象。反之亦然。历史上,齐国曾利用联合诸国的“合纵”,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削弱秦国的势力。秦国也如法炮制。
对于参与“合纵”的诸侯国而言,由于实力所限,不可能同时对齐国和秦国发动战争,只能各个击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魏国相国公孙衍发起第一次“合纵”,联合赵、韩、燕、楚四国对抗秦国。同年,齐国出兵燕国,攻取了燕国国都蓟城,占领了整个燕国。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在燕国无法出兵的情况下,魏、赵、韩等国联军与秦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开战,结果大败。为了进一步分化诸国针对秦国的“合纵”,秦国命张仪于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出使楚国,以割让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之地六百里为谈判筹码,诱使楚怀王与齐国断交,破坏了齐楚“连横”。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代的另一位纵横家—陈轸曾经劝说楚怀王不要与秦国同盟,但是楚怀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作为战国谈判专家的陈轸,早先效力于秦国,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迹。比如,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陈轸由秦国出使齐国,正逢楚国大司马昭阳在襄陵(今河南雎县)大败魏军,占领了8座城池,旋即又想率军攻伐齐国。陈轸主动请缨,作为齐国的谈判代表,来到楚军营中对昭阳说:“您现在的官爵已经无以复加。如今,您又击破魏军,斩杀魏将,连得魏国城池,威震天下,声名也是无以复加了。现在,您却准备进攻齐国,这并非楚王当初的本意啊!楚王还会为此给您更高的封赏吗?恐怕不仅不会封赏您,反而会觉得您好大喜功,怀有野心啊!就算您攻占了齐国的一些城池,这些城池离楚国那么远,又怎能守得住呢?楚王不会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之举吗?到时候,功臣就会变成罪人,官爵也会归属他人,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希望您三思。”听了陈轸的这番说辞,昭阳觉得有道理,便率军撤回了楚国。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诸侯国正忙着“合纵”对抗秦国,齐国却趁宋国内乱之机灭宋,此举令参加“合纵”的诸侯国惶惶不安。随着形势的变化,诸国的“合纵”与秦国的“连横”竟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交集—联合打击齐国。一方面,齐国原本就是“合纵”战略的目标之一,齐国势力的扩张,令诸侯国将其视为比秦国更大的威胁;另一方面,秦国也希望借助“合纵”削弱齐国。
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秦国通过谈判分别与楚、赵结盟。次年(公元前284年),秦与魏、韩结盟,燕国随后与秦同盟。同年,秦、燕、韩、赵、魏五国联军讨伐齐国,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合纵”战略的主要倡导者苏秦被齐湣王处死,齐湣王则流亡到莒(今山东莒县境),后被楚军所杀。至此,齐国一蹶不振。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国吞并,齐国基本奉行了与秦国交好的“连横”战略。齐国的势衰,不仅是“合纵”战略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也是秦国巧妙利用“合纵”战略的结果。
以齐国的衰落为分水岭,秦国成为诸国“合纵”战略的首要目标。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魏冉、范雎等人为相,起用司马错、白起等为将,多次挫败了“合纵”势力。公元前241年,针对秦国的“合纵”再度形成。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军攻秦,推举楚考烈王为盟主。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与谈判相关的故事。赵国的平原君为了说服楚考烈王与赵国结盟抵抗秦国,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却没有结果。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直陈利害,说服了楚考烈王。据说,毛遂对楚王讲:“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可是一败再败于秦将白起的手下,连国都和宗庙都保不住,这奇耻大辱,我们赵国都感到羞耻,难道大王都无动于衷吗?今联合抗秦,不仅为赵也是为楚。”
遗憾的是,五国联军还是在一个叫作“蕞”(今陕西临潼东北)的地方被秦军击败。这是战国时期针对秦国的最后一次“合纵”。其后,秦国逐渐蚕食六国的势力。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攻灭了韩、赵、魏、楚、燕和齐六国,建立秦朝,统一中国。
是不是可以说,秦国的“连横”战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呢?并非如此。秦朝仅存续了十几年,在公元前207年就灭亡了。在秦朝末年,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纷纷趁机割据称王,再度形成了反秦的“合纵”形势。这一次,“合纵”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历史里,都可以看到以“合纵”与“连横”为代表的纵横之术和谈判专家的身影,只是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而已。
(作者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