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头饰从业者
- 来源:中国摄影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越剧,戏剧,服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2-04 21:04
越剧已诞生115 年,作为喜闻乐见的中国戏曲大剧种之一,经久不衰的背后有其委婉动听的音乐,悠扬诱人的唱腔,婀娜多姿的舞姿,更有美丽多彩的戏剧服饰。2006 年,越剧作为传统戏剧类别,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越剧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越剧产业的延伸发展,戏曲服饰业工厂化生产销售目前在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州已初具雏形。
目前嵊州五大中心镇之一的黄泽镇出产的戏剧服装以越剧戏装为主,融历史文化、服装文化、民族文化于一体,以淡雅、柔美、简洁、清新为主要特色,用无反光性的绉缎作面料为主,兼用丝绒、乔其纱 、珠罗纱等,款式和佩饰,借鉴传统人物画和民间年画、人物画,按舞台演出要求设计制作。戏曲头饰即盔头,是戏剧艺术舞台上各行角色头上所戴的装饰物和帽子,包括冠、盔、帽、巾等。冠为帝王、贵族的冠戴,豪华而富丽;盔为武职人员的冠戴,英武而气派;帽的成分最杂,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兵丁百姓,形形式式都有,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文职官员所戴的纱帽。而巾则多为软帽,属于便服的行列,最多见的是书生所戴的文生巾。盔头的制作颇有特色,硬盔用纸板镂刻成花纹,背衬铁纱及硬纸,用“火烙铁” 烙成帽形,再进行上胶、沥粉、贴箔、点翠、插绒球、配广珠、挂须穗而成。软巾用布叠成,帽面大多用金银彩线装饰成刺绣纹样。
传统戏剧服装制作,生产出的不但是商品,更是工艺品,它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的遗存演变的主要表现形式。既有美化舞台演出的审美价值,还是可供服饰史学家提供研究的材料,并能解决农村人员就业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经多年发展,嵊州黄泽戏曲头饰工厂化生产颇具规模,该小传统工厂年产戏帽2 万多顶,利用黄泽戏服一条街门店或通过网上销往全国各地,而且常常供不应求,出现脱销现象。笔者走访了黄泽镇渔溪村秋明戏服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戏曲服装传承人李伯汀老人以及他的工坊。这个工坊有员工13 人,平均年龄67 岁,工龄最长41 年,最短10 年,分设计师、模具工、油漆工、缝纫工、装配工各工种,他们人人会唱越剧,有几人以前还上台唱过戏,后来做起了戏剧服饰生产。为此笔者用镜头记录了戏帽从业者穿戴自已生产的戏帽与其工种工作照的并置,以视对越剧戏曲事业服饰传承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