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在港口的平均滞留时间,在2020年 2月份曾达到一个顶峰。”箱看看的创始人王奕铭这样说。
从供应链数据服务商“箱看看”后台数据可以看出疫情暴发初期,上海港集装箱滞港时间一度达到10天有余,到3月份外贸出货减少,滞港时间下降。外贸出口量增加的转折点在夏初,中国港口协会监测数据显示,伴随着国内疫情稳定,中国外贸企业出口订单突增,自7月以来,中国出口货量急剧上升,不论是海运市场还是中欧班列市场,都出现箱源紧缺、运费飙升、周转延迟等现象。
更致命的问题是,高价抢到货柜的外贸商却还要背负中途甩货、漏挂、滞港等问题。电脑报在与数十位外贸商交流之后发现,当下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货物在各个港口的停靠起运等情况。
箱看看查询平台主要面向进出口海运的工厂和货代提供数据查询服务,该平台曾通过大数据对中国出口货物的异常情况进行监测,监测发现异常发生率达到了53.8%。在这当中,37.3%的情况属于少于7天的延误;而剩下的16.5%就是超过7天的严重延迟,这部分很多与甩货、落配、中转延误等有关。
“后疫情时代,这些现象更严重,外贸厂商成本急剧上升,出口业务大受影响。”箱看看负责人王奕铭向电脑报解释,因防疫需求而停飞、停航实属不可抗力,但从中凸显的另一个致命关键在于,许多外贸企业无法提供与产业链地位相匹配的物流支持———传统货代在货物上船以后的跟踪几乎是空白,导致不出错则已,一出问题就没有挽回的时间。
王奕铭发现,“很多外贸厂商还是靠人工在管理供应链,甚至每年发生了几十上百万的滞箱、滞港费还以为都是不可抗力,其实这些是可以被提前预测和防范的。”
“异常判断实质上是对异常的提前预判,数据显示,异常预判可有效避免35%~45%的异常发生,对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有着重要的作用。”王奕铭称。
以箱看看实时查询系统的异常提醒功能为例,能够详细到一个台风会影响哪些货,一次码头罢工会影响多久的交期,哪些船中途甩货、漏挂、滞港……
通过系统每半小时查询一次集装箱状态,并在预判到集装箱异常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半小时内发送预警,收货人和货主都可以立马采取措施和船公司协调,问题被解决的概率将会大幅提升。
“我们对比了55家船公司、236个港口,截取了2万多单外贸出口数据为样本,并通过 Tensorflow的分析和判断,研发出这套系统。”据箱看看团队介绍,“目前,全国单月进出口总量在500万票以上,有监控需求的数量约占70%,箱看看大约实现了预估市场的 10%。而在后疫情时代,这一数据大幅提升。”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箱难求的困境让大家意识到了改变的必要性。”王奕铭称。 “被动的等待已经带来了太多的麻烦。”
外贸商刘明东告诉电脑报,“如果我们提前了解货物会晚到,我们可以提前做出反应:是更改目的港提前卸货,通过汽/铁运等方式运抵工厂缩短运输时间,或是通过适量的空运弥补货物耽误的这几天的用量,而不是等待35 天需要货物生产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到货再手忙脚乱地采取措施。”
眼下,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已跟箱看看建立合作框架,每年花费数百万元来建设物流控制塔系统,以迎战越来越智能化的外贸物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