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DOTA2

  • 来源:电子竞技
  • 关键字:采访,素材,玩家
  • 发布时间:2021-03-17 19:44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群像,整个过程其实并不顺利,从确定采访对象,到筛选素材再到将这些好的故事拼凑到一起。尽管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前期的采访却是无比顺畅,所以我想在这篇手记的开头,讲讲我和这些 DOTA2 玩家们聊天的感受。

  作为一个同样从2014 年开始打DOTA2 的玩家,我和他们有着天然的共同话题,无论是基于对这款游戏的了解和热爱,还是见证Wings 捧杯的喜悦以及PSG.LGD 错失冠军的遗憾,我们的情感是共通的。在这个基础上,整个对话开展的非常顺利。

  对于HOHO 哥描述的TI6 决赛后他在家里乱蹦的场景和心情,我非常能够感同身受,从他的口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于DOTA2 和TI 赛事的热情。在和小美聊天的过程中,会因为她突然蹦出的一句“Zard 话”,两个人在电话两端不约而同的笑起来。而对于我的同行、好朋友罗冬,通过这些年对DOTA2 项目的观察,我们对这款游戏的现状和前景有着相同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得知他在 2020 年决定离开DOTA2 时,我在心里是替他高兴的。之所以我会在文中用大量的笔墨讲述他的故事,除了他的故事具有一定代表性之外,更是因为在写他的过程中,我把自己代入了进去。

  2016 年的那个夏天,我和朋友一起见证了Wings 战队的夺冠。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萌生了想要成为电竞从业者的想法。2017 年春天,我如愿加入了编辑部,成为了电子竞技杂志的一员,也是杂志在那之后唯一还在坚持写DOTA2 项目的记者。

  2018 年春天, 我有幸采访到了DOTA 功勋教练 71,并完成了我职业生涯第一篇DOTA2 人物长报道《狷生唐问一》,得益于71 教练的健谈和他自身的精彩故事,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写的最出色的一篇稿子,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之后我写过的所有长报道,都没有再达到当时的高度。但在那时,我也曾想过,要用自己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为DOTA2 写一本书,书里是我过去写过的所有与 DOTA2 有关的长报道,可能是选手、教练、从业者、普通玩家甚至是我自己。

  从教练71 到中国队长xiao8,从耀宇传媒CEO 张宇到TI6 冠军Faith_bian,再到今天的这篇DOTA2 十年特稿,虽然篇幅并不算多,但从2018 年开始,每一年我都会写至少一篇和DOTA2 题材有关的长报道。但这一次,我觉得是时候停下来了。

  TI8 是我记忆中,自己第二次因为看比赛流泪,第一次是看到自己心爱的球员在2010 年世界杯被淘汰出局。 PSG.LGD 输掉决赛后,我就像一滩烂泥似的陷在沙发里,被负面的情绪包裹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是很快,我接到了我师父打来的电话,他要求我必须在当天写一篇和决赛有关的稿子。那个时候,我整个人的状态非常不好,中国战队输掉决赛,自己还要被逼着出内容,我几乎是哭着写完整篇稿子的。尽管完成了任务,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难让自己从那天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我觉得PSG.LGD 不该输掉比赛,我觉得我的师父不该对我那么严苛。但时至今日,我其实真的很感谢他当年对我的严格要求,也是从那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我是一名记者, DOTA2 是我的爱好,但更是我的工作。

  我是发自内心热爱这款游戏的,虽然我的分数并不高,接触游戏的时间也并不算太长,但七年时间里,我也玩了快4000 局游戏,在MAX 上连续签到了1700 天。但从 TI8 之后,作为普通玩家我感到自己对游戏的热情在消退,而作为从业者,我更是对这款游戏在当前的处境充满了愤怒和无奈。我并不是想指责谁,这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过去四年里,无论是专栏还是长报道,包括这次DOTA2 十年的专题,或许我写的并不够好,也或许根本没有多少人看到过,但我觉得自己爱过、写过、努力过就够了。我想,未来我应该不会再主动去写和DOTA2 有关的选题了。

  很感谢我们的主编石老师让我做了DOTA2 十年的选题,可以让我用这样的方式最后一次表达我对DOTA2 的热爱,就像文章里的呦呦一定要给自己的DOTA2 生涯留下点印记一样,我也希望用这篇长报道为我和DOTA2 的经历写下句号。

  再见啦,DOTA2,希望你未来一切都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