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形态的照相机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无人机,摄影功能,照相机
  • 发布时间:2021-03-19 15:18

  2008年开始,照相机因其电子化获得的新属性,在形态上呈现出多种变化,照相机与摄像机的界限被打破,机身结构进一步优化,手机与无人机也成为摄影器材。

  1 摄影/录像一体化趋势

  2008年之后,数字相机技术发展呈现出的第一个趋势便是摄影/录像一体化。在尼康D90和佳能5D Mark II发布之前,家用数字相机(Digital Camera)在拍照之外便带有录像的功能,但是数字单反相机在2008年之前却不带有视频拍摄功能。一方面,在胶片时代,照相机与摄影机本身结构就不相同,使用胶片的方式也不相同,所以对比照相机研发的数字单反相机自然也不会在拍照功能未完善的前提下,将机能分配给“多余”的功能;另一方面,反光板结构对于照相机拍摄视频而言确实也不如无反光板结构。所以摄影/录像一体化趋势也是无反相机取代单反相机的原因之一。

  因为感光材料形态的变化,图像传感器相较于胶片,先天更方便于拍摄照片和视频。当时的家用数字摄像机(Digital Video)使用的图像传感器普遍小于数字单反相机,集成化的镜头成像质量也一言难尽,专业级的数字摄影机,比如发布于 2006年的RED ONE数字摄影机, 属于专业电影摄影机,基本不属于民用范围。 2008年前后,数字影像市场上存在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产品空白,即一台可以获得全画幅画质与景深效果的高清视频采集设备。相比尼康的中端APS-C画幅数字单反相机D90,佳能5D Mark II采用了全画幅、准专业机身以及1080p全高清的视频拍摄性能,马上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产品。

  摄影/录像一体化数字相机的出现,对传统的视频拍摄与制作流程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低成本的广告拍摄中,图片和视频都可以通过数字相机拍摄完成,婚纱摄影行业为客户提供照片与视频的组合服务也更为便捷。有些低成本的短剧本影视作品甚至完全采用摄影/录像一体化数字相机拍摄。在专业级别的电影摄制组中,当年的数字摄影机基本是Super 35规格,景深效果并不能媲美全画幅数字单反,因此当年部分好莱坞电影镜头的拍摄,也会选用数字相机。

  2008年前后时值互联网社交平台内容向着图片化和视频化的方向发展。在当时,智能手机还未崛起,拥有一台2000万像素级别并能拍摄全高清视频的数字单反相机,满足了个人用户可以在图片和视频社交平台上发布高质量图片和视频的需求。之后, 3G/4G/5G通讯技术的迭代,智能手机拍摄能力的强化,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照片和视频已经司空见惯,此前技术的铺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以如今的体验来看,使用2008年的数字单反相机拍摄视频,对于大众用户而言并不易用,没有斯坦尼康等附件的帮助,非专业用户很难拍出顺畅的运动镜头,至于视频跟焦就更是影视从业者的专业操作了。因此,数字相机加上视频摄影功能只是第一步,在2008年之后,视频防抖和对焦功能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摄影/录像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截至2020年,视频防抖功能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需要手持稳定器的辅助。目前数字照相机上的视频自动对焦可以应对个人用户的常规拍摄需求。在专业的电影摄制中,并非总是需要清晰的焦点或主体始终处于焦点,所以视频自动对焦技术暂时还取代不了剧组焦点员的位置,但是数字摄影机的诸多技术发展都是受到数字相机技术的影响,未来配备视频自动对焦技术也极有可能,配备焦点轨迹编程的功能也许能减少手动跟焦的麻烦。

  全媒体内容生产的需求也在促进这一趋势,技术的进步影响了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型,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型也对技术产生新的需求。当拍摄照片和录制视频的功能同时集成在同一台专业设备中,也意味着使用者可以完成更多工作。如今摄影记者既要拍摄照片,还要拍摄现场视频,所以视频与照片成为数字照相机中同等重要的功能。

  2 无反结构机身

  照相机的分类中,很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取景方式:单镜头反光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取景照相机、旁轴取景照相机、机背取景照相机……无反结构并不是数字相机的原创,旁轴取景照相机、机背取景照相机都是无反结构,而且在数字相机时代早期就存在数字无反相机,比如家用数码相机。爱普生的R-D1系列是专业数字无反相机先行者之一,徕卡相机从M8系列也开始发布数字相机,这种使用机械结构取景对焦与数字成像的半电子化机身,与后来的全电子化机身还是有些区别。

  通过对测光与曝光系统、对焦系统与感光材料的电子化,照相机完成了从机械设备到电子设备的转型。因为图像传感器并不是像胶片一样的耗材,无需设计防止曝光的装置,随之而来的是,反光板和五棱镜成为了数字相机中的多余结构。照相机的电子化是依托机械机身,通过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才逐步完成电子化,所以并非一开始就从无反光板结构设计整体的数字相机系统,尤其是对焦系统的电子化极度依赖光学系统的设计。20世纪80 年代,虽然尼康沿用了F卡口的光学系统,但是美能达和佳能都为了自动对焦系统开发了新的光学系统。所以反光板和五棱镜作为光学系统的一部分,在照相机电子化的过程中,虽然不是主角,却是核心角色。

  单镜头反光取景是机械相机中消除视差的常规方式,反光板与五棱镜可以为取景器提供与胶片同光轴的视野,所见即所得的效果是使用胶片相机时,摄影师预览影像的绝佳方式。因为反光板与五棱镜是单镜头反光取景光学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反光板的存在也决定了卡口的法兰距。如果直接拆掉反光板和五棱镜,理论上数字相机也能使用,但是机身上就会有空置的空间;如果重新设计机身空间,那么势必要把光学系统、对焦系统等重新设计,数字相机的整体系统接近推倒重来,在刚刚进入数字相机时代的2000年,这对于日系单反相机厂商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商业决策。

  2008年,有利于缩小数字相机体积的 4/3系统,进一步舍弃反光板、五棱镜并缩短法兰距,更新为Micro 4/3系统,在此基础上松下发布了DMC-G1无反相机,相较徕卡M8系列数字相机,松下DMC-G1是一台全电子化的数字相机,配备了电子取景器和反差式自动对焦。2013年,索尼发布全画幅数字无反相机,正式开始挑战数字单反相机占据的专业市场。随着各厂商陆续加入专业相机市场,无反结构的数字相机终于在2018年开始全面普及。

  相比之下,数字无反相机至少有四个优势,最直观的优势是轻量化机身,相机轻量化在胶片时代就是非常传统的技术发展趋势,摄影在大众中普及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小型相机的推出。但是在135系统的数字相机中,轻量化机身相比成像画质并不具有更大吸引力,但是当全画幅数字无反相机推出后,轻量化机身就非常有优势了,这也是后来各厂商陆续加入的原因之一。连拍速度更快也是数字无反相机主要优势,在胶片相机时代,胶卷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照相机连拍数量的物理限制,但是到了数字相机时代,反光板便成了连拍速度的物理限制。在2010年以前,连拍速度达到10张/秒是专业数字单反相机的“专利”,数字无反相机因为没有反光板的物理限制,专业机身可以更轻松地实现高速连拍,这便是后来各厂商陆续加入无反相机市场的原因之二。光学镜头设计上的进步是第三个原因,因为更短的法兰距以及可以设计更大口径的卡口,因此无反相机的光学镜头素质可以获得进一步提升。比如尼康Z卡口采用了55毫米的内径和16毫米的法兰距,近乎要榨干镜头的光学性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文所述的摄影/ 录像一体化趋势,无反相机相比单反相机而言确实更适合拍摄视频。取消反光板结构后,可以在机身内集成防抖系统,同时减轻机身重量,这对于视频防抖一举两得。数字无反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也集成在图像传感器上,相比数字单反相机拍摄视频时两套可切换的对焦系统,整体拍摄体验简便很多。

  可以说采用无反结构是照相机电子化过程中,对机身性能的进一步优化。至于全电子化机身与半电子化机身孰优孰劣,只能是摄影师个人的使用偏好,单反相机的光学取景器可以帮助摄影师判断场景中真实的光影效果,与无反相机电子取景器中的模拟效果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点对部分摄影师是有益的。现在照相机的电子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与网络连接,虽然目前照相机也提供连接网络的方式,但是很显然并未达到如手机、电脑一样的使用效率。12年间已经从3G进化到5G,不知道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照相机技术还会有怎样的进步。

  3 作为照相机的手机

  从2G时代开始,手机配置摄影镜头开始逐渐成为常态,当时手机拍照的机能很有限,移动互联网也不发达,手机摄影并未形成趋势。2007年,苹果发布的 iPhone将很多数码产品的功能集于一身,对摄影产生重要影响的是2008年上线的 App Store,摄影类的App可以快速修饰手机拍摄的照片,同时一些图片社交平台也开始出现,手机拍摄、修饰、发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照片分享方式开始形成。同时代的数字相机想与网络连接还比较麻烦,能够跟电脑或手机进行联机拍摄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专业功能,自然不如手机分享照片方便。

  2010的iPhone 4可以算是一代分水岭式的产品,在这之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为代表的早期智能手机系统开始退出舞台,而iOS和安卓(Android)系统开始成为主流。手机摄影镜头的拍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集成音乐播放器等数码产品后,手机准备集成照相机的功能。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便是家用数字相机(DC),如今手机的图像传感器尺寸越做越大,旗舰手机的图像传感器早已超越DC,目前还能在二手市场活跃的DC基本成为了 vintage的玩物。至于家用摄像机(DV),之前就被集成视频功能的DC抢占过市场,在手机摄影的时代就更没有存在感了。

  手机想要取代专业相机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站在2020年的角度来看,显然过去10年中手机作为照相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同时对专业相机的冲击也是非常有力的。手机作为照相机所能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与网络连接,截至2020年专业照相机连接网络的主流方式还是通过热点连接手机或电脑,数字相机的系统是各厂商独立开发的“固件”,与手机的智能操作系统完全不同,对于网络分享照片的时代,不能与网络直连无疑是落后的。可能很多摄影师并不认为直连网络对于专业相机来说有那么必要,这样的认知建立在目前还不能预测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但是技术进步往往出乎意料,电脑和手机与网络直连就是先例。专业照相机的特征之一便是有很丰富的镜头群,以便应对不同的拍摄需求,当手机只有一个定焦镜头时,不会有人认为手机可以取代照相机的专业功能,现在的旗舰手机普遍有3个甚至更多镜头,涵盖超广角、广角、人像等焦段,甚至还有些特殊镜头,实现专业照相机所不具备的功能,比如iPhone 12 Pro系列配备的激光雷达扫描仪。这样的进步在2010 年是不会想到的,所以照相机与网络直连到底重不重要,恐怕只能等2030年再议。

  目前专业照相机对手机摄影的绝对优势还是画质,图像传感器的尺寸和性能还是能决定画质水准,但是手机画质的进步速度也不容小觑。至少目前通过手机拍摄的照片,与2000年以前使用傻瓜相机拍摄的照片相比,画质并不差,倒不是因为手机拍摄照片的画质超越了胶片,而是因为傻瓜相机的镜头素质并不出色,但是这并不妨碍傻瓜相机当年成为大众普及度最高的拍照设备,所以如今手机作为照相机在大众中如此普及就不足为奇了。另外一个趋势是计算摄影,这不只是对手机照片画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在其他方面也对手机摄影技术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手机照片画质在计算摄影的加持下,或许不再为人诟病。

  手机作为照相机其实非常符合一直以来相机轻量化的趋势,一部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拍照、随时分享的摄影设备,成为大众拍照与拍视频的首选是必然的。专业照相机不会轻易被淘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专业设备的主要用户必定是专业摄影师,照相机作为大众设备将被手机取代,但是专业设备还是会保有专业市场。

  航拍无人机与摄影功能的延伸

  航拍无人机的大众化预示了一种摄影技术的发展趋势,即照相机作为可移动机械的延伸功能。照相机不再固定在摄影师的手中,而是作为功能集成在可移动机械中,延伸摄影观察的视野范围。

  早在19世纪摄影术发明早期,法国摄影家纳达尔(Nadar)就曾在热气球上使用照相机拍摄俯瞰城市。两次世界大战中,照相机曾作为侦查工具装备在飞机上,无人机发明后也一直应用在军事领域。民用级别的无人机在航拍、测绘、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无人机摄影并不是全新发明,但却在过去几年间以非常亲民的价格成为大众化的摄影器材。

  航拍无人机带来了摄影体验的多项改变,画面与视角变换、主体识别与追踪、移动轨迹编程等,都是手持照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所办不到的。航拍无人机所能提供的俯瞰视角,带给大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野,在俯瞰视角下,原本城市与自然中很少被关注的细小角落与宏大景观被发掘出来。航拍无人机配备了主体识别与追踪技术,这项源于照相机自动对焦的技术,针对航拍无人机自身移动速度与范围的广度,进行了适用性拓展。移动轨迹编程可以预设航拍无人机的拍摄路径,配合主体识别与追踪技术,航拍无人机在拍摄照片和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和命令,使用体验已经相当友好。

  如今,一些照相机越来越像机器人,能在地上跑、天上飞,未来10年是否会有水下游的潜艇照相机呢?可以期待一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