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铃,十七年技术化嬗变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技术化,数据,电动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1 19:18
距离结束2020年度还余1个月,深圳台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铃”)创始人、总裁姚立公开宣布,台铃已在2020年度前11个月实现了年初制定的500万台销量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21年的销量大目标——保底800万台,冲击1000万台!
对比2019年实现的逾300万台的销量,意味着台铃2020年度的销量增幅达到了67%,也意味着,在2021年保底增速为60%,理想增速则为100%。
事实上,以台铃的销量数据,对标市场上主要竞争品牌在过去的两年来,都最低保持了60%以上的销量增速。因此,是否确保“60%”的增速比,可被视为电动车行业整车头部品牌角逐市场排名的一根红线,如果低于红线,就会掉队。
“电动车①整车品牌的竞争,再延续几年后,头部企业集中愈发明显,大部分中小品牌将进入最后的生死选择。这种情况就像当初的中国家电业的竞争,留在市场的优势品牌,只会有少数几个。”姚立表示。
在姚立看来,“60%”的增速比,只是台铃的底线,他希望是增加、增加、增加,每年超出预期,甚至出现100%!
那么,台铃如何一方面确保自己现有优势,同时又能以更大优势,实现一轮跨越式发展?
转型
根据工商信息,台铃创立于2004年。在此之前,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禁限摩的通知和规定,这对于一批制造摩托车(燃油)的中小企业来说,到了该退场的时候了。此时,创办摩托车生产企业多年的姚立开始思考:退场后,有什么出路?
从摩托车生产转移到电动自行车——这是姚立的选择。表面上看,从对技术有略高要求的摩托车,下移到电动自行车,应该没有多少技术壁垒和难度,姚立在当时对前景充满了乐观。
不过,姚立很快发现,事实却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和生产摩托车一样,生产电动车同样需要配套的供应链,但是当时电动车还在萌芽起步阶段,相应的供应链要么就是缺货,要么就是无法达到我们配套的要求,大量的配件甚至还粗制滥造。”在企业创办的第二年。姚立就在内部提出了一个口号:“科技成就梦想!”
但是,具体如何用科技成就梦想呢?从产品战略上,姚立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台铃到底要造出什么样的车?
台铃首先是排查了消费者需求,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能跑起来,且没有故障。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是按照当时国内电动自行车的工业水平,却很难实现和满足。
姚立认为,国内电动车工业水平低下的问题,主要和这个产业相关科技研究的缺乏有关。于是,姚立通过当时的深圳科技局,建立了一个叫做“高性能电动车”的研究项目,利用深圳当地的科技人员和知识资源,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生产和改进技术,并将之运用于台铃和配套的供应链企业。
“今年,我在广东湛江出差,在路上还发现有人骑着一辆我们当时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姚立表示,算起来,这辆车的车龄都超过了15年以上。
彼时的全国市场上,电动车还处于供不应求的时期。期间的电动车企业,一部分和台铃一样,由原摩托车行业转型而来,一部分是核心供应链厂家杀入行业等等。因此,市场上产品突然冒出无数的品牌,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一方面困扰消费者,一方面也使得行业进入初轮淘汰赛——竞争持续到2007〜2010年左右。
驰骋
2007〜2010年时期的电动自行车行业,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高峰期。
此时,一方面,全国的电动车供应链及生产核心基地基本定型,沿从北到南,主要布局在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四大区域,其中的核心城市则是天津,是为全国最大自行车生产及配套基地;江苏无锡则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及配套基地。另外,还包括浙江台州、广东东莞、深圳等中等规模的生产和配套、科技研发中心。
另一方面,电动车品牌开始由分散向集中化发展。所谓的“集中化”,是部分品牌通过全国布局方式而实现的。在这一阶段,有些品牌比较思想保守,固守在自己的所谓优势市场,拒绝全国扩张,这为他们日后的衰弱埋下了隐患,而包括台铃在内的现有头部品牌,则在该阶段中,几乎全部实施了相对扩张战略,通过拉长产品线、异地投资建厂、扩建经销网络等等,迅速抢占了全国布局的先机。当然,扩张战略中,也蕴含了风险因素。
在台铃内部,将公司2007〜2009年的阶段称为“驰骋”。这段时期,公司从深圳出发,相继将生产基地落子无锡、天津,从而正式进驻中国电动自行车两个最大的市场。
“在投资策略上,我们是先投资一个基地,等到这个基地产出盈余现金流,然后再投资下一个。早期投资无锡、天津基地,是这样的策略;之后,投资成都、东莞、广西等地,也是这样的策略,这将最大程度避免或控制了投资风险。”姚立表示。
现在回顾来看,由于长期实施扩张战略,使得一批率先选择这一战略的电动车企业,以自生的现金流,通过合理运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市场布局,不仅赢得了如今的产能大战的先机,同时也奠定了在全国各地的品牌竞争基础。所以,今天的竞争和市场格局,其实早在2007〜2010年就已经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扩张战略的同时,这些打全国牌的厂家,还在积极投入研发和打造各自的技术壁垒。
更远
“科技成就梦想”不是台铃放在台面上的口号,而是在公司每一步的发展中,呈现出真正的结果。根据台铃公开披露,公司现有600多项专利技术,这些技术均在不同历史阶段演化形成。
“在创业初期,我们调查认为,消费者有‘能跑起来,且没有故障’的诉求。其实,这一基本诉求依然没有改变。”姚立表示。
对于消费者的洞察,除了公司自己的判断,台铃还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取证。也因此,台铃对于如今的电动车产品发展方向和使用,做出这样的总结:跑得更远、省电更多。
所谓“跑得更远”,直接挑战的就是电动车续航里程这一核心问题,也正是市场竞争的卖点。
“我们最早做产品的时候,就认为电动车的续行里程是最大的课题,但是由于当时消费者对于电动自行车认识不足,在购买的时候,普遍还是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和颜色,只有大约25%的消费者会注重续航里程,这些人群主要是快递和外卖人员。”姚立解释,在具体调查快递和外卖人员的需求中,发现这部分人群还有另一个诉求就是充电问题,希望少充电,多跑里程——这一诉求,其实涉及到省电节能的技术。
最开始的时候,台铃为部分快递公司以及外卖公司的骑手们,通过有关技术的调整和升级,开发了一些特殊行业的车款,并在此期间积累技术后,推广到其他产品系列中。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会认为“跑得更远、省电更多”可能关键在电池能力上,但姚立解释,这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
“‘跑得更远、省电更多’涉及到内部控制系统以及外观工业设计。”姚立表示,除了电池本身的续航能力之外,电机和控制系统相当关键。另外,还需要引入物理学知识和专业,对每款车型的风阻进行计算,同时,对轮胎的摩擦力、轮毂的材质和轴承结构进行科学研究等等,这些综合因素构成了电动自行车的总续航能力。
姚立的解释,对此前舆论对电动自行车产业的粗浅认识是一个有力的回应。一个叫做“维修视界”公号,曾发文称“相比家电行业,电动车行业更低端,缺少垄断核心技术”。但是,事实是否如此?
以台铃的黑科技“云动力技术”为例,看看其在科技创新上的能力和表现:
“云动力技术”是通过云存储、云计算和云处理技术,实现电动车远程控制、模块运行、多元化应用的增值使用价值,同时运用云服务平台,提供智能生活服务。其独创动力单元模块,自动检测车辆动力运行状态,智能切换电机的最佳效率输出和最大转速两种状态。该专利有效攻破了行业长里程和强动力无法同时存在的技术壁垒,该系统可以降低电动车的能耗,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具体来说,在电机方面,云动力专用高能效电机,可达93%效率转化,测试在同等电池容量下,加配云动力系统的车辆比普通电动车续航提升20公里;在控制器方面,运用高精度矢量控制器进行高速超前换相,确保定子绕组的磁场与转子磁场始终保持大扭力值角度,提高转子扭力即电机动力;在电池方面,云电池内置纳米级芯片,同时采用增容包、聚能网和防冻墙记忆合金技术。
为了充分展现以“云动力技术”为核心的科技,2020年10月21日,台铃通过旗下一款“豹子超能版”的车型(电动摩托)在河南洛阳实地跑测,在只充一次电的情况下,居然跑出了656.8公里的最远续航里程,因此,该款车型不仅刷新了行业纪录,还获得了吉尼斯纪录认证(可查询吉尼斯纪录官网)。
按照一次运行656.8公里的长距推算,如果台铃“豹子超能版”充满一次电,每天运行20公里,差不多一个月就不用充电。这意味着,台铃将“跑得更远”和“省电更多”进行整合解决了。
基于电动摩托上搭载的这项“黑科技”,会被技术迁移、运用到台铃的电动车系列车款上。
台铃在科技上的创新,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规模化竞争固然是现阶段的手段,但长期以往,还是看哪一家的科技能力更强。”姚立表示。
从早期的初级竞争,到区域竞争,再到跨区域的全国竞争,到如今更大的规模化和科技竞争,现在很快将进入资本化竞争。不说海外资本市场,此前已经3次冲击A股IPO的爱玛,在2020年底前已经顺利过会(本刊截稿前)。这意味着,在A股票市场,继新日在2017年上市之后,电动车行业在时隔3年之后,又将迎来新的上市公司,而爱玛上市后,对于同一梯队的台铃将是利好。
姚立透露,台铃一定会向资本市场冲击,由“产品跑得更远”变成“企业跑得更远”。
注:①两轮电动车。宽泛概念是指,安装有可充电电池或其他电动推动马达的摩托车、自行车、平衡车、滑行车及其他装有两轮的出行或娱乐速度型工具。基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便利,本刊本期主要的电动车,指电动车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
台铃的产品线含有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及锂电车等产品,本文主要涉及台铃的产品,如无特指的,均为其电动自行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