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史料考证,我国早在西周就曾实行男子30岁、女子23岁为适婚年龄。据《礼记》载,西周时期“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三而嫁。”这就是古代的“婚姻法”—主张男子30岁、女子23岁是适当的结婚年龄。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对男30岁、女23岁为适婚年龄有十分科学的阐述:“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子二十,肌肤丰盈,任为人母。”可见古人不主张早婚,并认识到婚龄不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是不能胜任父母职责的。后来,因战争连绵不断,人丁锐减,统治者为了增加兵源,大力提倡早婚,致使早婚在我国盛行不衰。
“三长两短”一词的由来
据考证,“三长两短”的由来与棺材有关系,《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唐朝孔颖达为此作疏,大意是说: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传统民居中的厢、轩、舍、斋、寝有什么区别
厢:在汉代厢本指房屋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阁与厢之间有门相通。后来泛指正房两边的房子,叫厢房,如东厢房、西厢房。名著《西厢记》中秀才张生住的地方就是西厢房。
轩:轩是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陶潜《饮酒》诗云“啸做东轩下”,杜甫《夏夜叹》诗云“开轩纳微凉”。殿堂前檐下的平台也称轩。古时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称“临轩”。
舍:舍即房屋。古人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敝舍”“舍间”。
斋:斋一般指书房和学舍。古人喜在厅堂之旁另辟一小室,作读书养心之居,故书房俗称“书斋”,此种习俗在汉代还不多见,至晋代以后兴起。
寝:古代总称堂室为“寝”。 周代又有大寝、小寝之分,大寝即堂,又称“正寝”;小寝为室,又称“内寝”。古俗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故古人称妻为“内人”。与此相应的是在丧家讣文中,称男为寿终正寝,女为寿终内寝。到现代,寝一般指卧室。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