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党的对外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实现机制
- 来源:当代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党的对外工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政党关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2 21:51
【内容提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的对外工作以为人民谋幸福为逻辑起点,服务于为民族谋复兴,争取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实现这一目标仰赖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对外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机制体系,即价值机制、制度机制和组织机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抗击疫情,也通过党的对外工作为世界人民提供帮助;党的对外工作以及新型政党关系为政党适应新型现代文明形态提供了范例,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人庄重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之魂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和信仰。[1]因此,党的对外工作同样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逻辑起点,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一规定性既是新型文明形态发展的内在需要,也契合党的对外工作深入发展的逻辑本质。这一规定性既有其内在发展的逻辑机理,也有其具体实现的机制安排。在推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党的对外工作的独特作用得到了集中体现,具体机制也受到了集中检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具有内在发展规律,并且人类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因此,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这意味着,一方面,人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所以,不断提高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因此,既要推动民族自身的发展,也要推动全球人类的发展。只有如此,人类的发展才有具体的内容和现实的基础。可以说,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基础上,将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断前进,直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和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既要为一个民族的人民谋幸福和发展,也要为世界人民谋幸福和发展;既要推动民族复兴,也要推动世界大同。这就意味着,在推动民族发展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为人民谋幸福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规律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的具体演绎及其实现形式,由其所在阶段和国家的特点所决定。在古代社会,人类以血缘组织为基础的共同体,不仅对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起到决定作用,也对政治生活和国家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进入现代社会后,在资本力量的作用下,人类开始进入原子化个体的生存形态。在经济领域,人们以契约的制度化方式,按照现代经营和生产的要求重新组织起来;在政治领域,政党开始出现,并将人们重新组织起来,然后连接社会和国家。于是政党就成为现代社会中联系国家、社会和市场的一个重要组织纽带和制度安排。在列宁领导和改造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得以诞生。在新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之下,以推动最广大人民发展、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得以建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诉求和高度组织化的工具性特点,使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华文明伟大转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华民族是最早进入文明阶段的文明体之一,且直至现在从未中断过自身文明的发展。在古代和古典阶段,中华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鸦片战争后,古典文明受到现代化浪潮严重冲击,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衰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欺压之下,民族主权丧尽、社会民不聊生。清王朝后期,中国社会逐步陷入一盘散沙的境地。克服现代文明建构对组织化诉求与传统社会一盘散沙之间的矛盾,需要一种现代政治力量承担起组织人民建立现代国家、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建构,进而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正是在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高度组织化为特征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作为需要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承担起领导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并转化为其价值取向和根本追求。
基于这一价值取向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主权完全独立的民族国家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并提出了“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口号,以实际行动为世界谋大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开启了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建立了较为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基础。改革开放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创造了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制度性基础,另一方面使中国与世界全面联系起来,创造了更好地为全球人民谋幸福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现实可能性。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使世界各国联系得更加紧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使中国开始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能够与全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为充分地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另一方面,世界也能够更好地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的红利,更为充分地造福各国人民,为全球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党的对外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为人民谋幸福,既包括为具体国家和民族的人民谋幸福,也包括为世界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幸福,既包括为人民当下幸福着想,也包括为人民长远利益着想。对中国共产党来讲,为人民谋幸福,就必须与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联系起来。而要为民族谋复兴,就必须为民族解放与发展服务;要为世界谋大同,就必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从逻辑上来看,一个政党要为世界谋大同,必须先为民族谋复兴,因为只有自己所在的民族国家独立富强,才能够在世界上有发言权,也才能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首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环境。因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讲,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机统一的,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统一于为人民谋幸福之中。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为民族的解放与发展服务,对内必须领导人民进行改革与建设,取得成就;对外必须为执政党完成国内政治任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赢得支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一方面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的发展搞好;另一方面必须参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务,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为民族的解放和发展,还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都需要处理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无论是赢得国际支持还是参与国际事务,都需要开展对外交往。因此,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开展对外工作,以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党的对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由党的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所决定,这就意味着,党的对外工作同样是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的,[2]并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历史性的体现。
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之下成立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主要与苏联共产党以及共产国际所属的各国共产党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这些对外交往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为赢得国际支持的努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国际事务的开始。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冷战氛围之下,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主要与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共产党建立特殊的党际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与各国共产党、工人党打交道。从改革开放前后起,中国共产党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调整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民族主义政党建立广泛联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与法国社会党建立联系,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社会党的交往与合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与欧洲中右翼政党建立联系。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还根据外国政党政治新变化,与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不同类型政党建立关系。[3]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关系,通过高层往来、论坛对话、工作访问等渠道,深入开展新型党际交流与合作。[4]
党的对外工作机制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党的对外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要转化为实际工作,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经过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对外工作机制体系,具体包括价值机制、制度机制和组织机制。
党的对外工作的价值机制,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内容及其具体实现方式。这些价值机制主要解决党的对外工作“为了谁”的问题,保证党的对外工作的性质并提供党的对外工作的道德内容,从而为党的对外工作明确方向并掌握道义制高点。价值机制是党的对外工作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的最直接体现。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为中国和世界人民谋幸福这一着眼点出发,提出了建设新型国家关系、新型政党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理念规定了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明确了新型文明形态建构的价值追求。从党的对外工作的角度来看,这些理念规定了党的对外工作的价值诉求,从而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道义制高点,进而为党的对外工作赢得了价值层面的主动权。正是这一制高点和主动权的获得,使中国在十八大以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凝聚共识,赢得世界各国众多政党和各类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当然为了保证这些价值理念在国际舞台上让更多的国际组织以及更大范围的政党组织了解和理解,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和机制予以落实。
党的对外工作的制度机制,指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实践过程中所推动形成的工作互动的制度性安排和共识性规范。这些制度性机制是保证党的对外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遵循规范,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对外工作实践经验沉淀的结果,也是中国与各国政党以及各类组织交往过程中所达成共识的体现,是使党的对外工作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得以落实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在保证党的对外工作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实现过程中,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党的对外工作的制度性机制也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从以双边机制为重点向双边机制和多边机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使党的对外工作制度性机制内涵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保证党的对外工作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的落实,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党际交往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外交往的制度性安排,并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如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对外工作的组织机制,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工作实践过程中所推动形成的组织间关系及其载体的体现。党的对外工作的组织机制与制度机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组织机制解决的是权力关系,制度机制解决的是程序落实。相关组织机制是使党的对外工作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以党际关系为例,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并据此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在对外交往实践过程中,虽然中国共产党希望和不断追求构建相对平等的政党关系,但在现实过程中基于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环境条件所限,未能充分实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和在政党交往中拥有更大发言权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开始走向富裕和强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关系构建上有了更大实力、更大能力和更大话语权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各国分享。“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5]新型政党关系既是中国共产党所希望构建的对外交往组织机制,使党的对外工作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的落地有了组织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组织基础的一个重要方案,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了重要组织支撑。
助力全球抗疫合作彰显党的对外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得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命运攸关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也只有全人类共同联合起来才能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病毒,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从理念向实践转化。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将抗击疫情作为中心工作,提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组织病人救治,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积极推进复工复产,从而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大战略性成果,并转入了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为打赢全球抗疫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对外工作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加强对各国政党的政治引领,为进一步深化全球抗疫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助力,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担当。一是推动世界政党发出共同呼吁。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世界上110多个国家的240多个重要政党和政党国际组织联合发出共同呼吁,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卫生健康及世界和平发展构成最紧迫和最严峻的挑战,各国应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相互支持和帮助,汇集全球的资源和力量,坚决打败病毒这一人类的共同敌人,坚决反对将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呼吁各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外国侨民、留学生的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二是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共力量。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中国共产党分别向60多个国家的110多个政党领导人致信,全面阐述中国防控疫情的经验做法,向近400个政党提供了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三是全力争取各国政党的理解支持。中国共产党利用党际交往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对外宣介,推动外国政党、政治组织、智库媒体积极声援支持中国抗疫斗争,客观公正评价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的牺牲贡献及背后体现的制度优势,坚决驳斥少数政治势力的不实言论。[7]
如果说,2017年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是中国共产党日常对外交往重要成果的集中体现,那么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实践就是在应急条件下党的对外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如果前者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搭建新型政党关系以及推进形成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的重要理论框架、制度机制和组织基础,那么后者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政党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将这一理论框架、制度机制和组织基础应用实践的一次集中检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成果,也在引导全球各国政党以及各类组织参与抗疫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绩都充分说明了党的对外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不仅在常态化条件下可以体现,在危急时刻更是充分发挥了政治引领作用,党的对外工作的价值机制、制度机制和组织机制经得起考验,取得了重大成效。
实际上,党的对外工作机制以及中国共产党所推动的新型政党关系,经过这次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压力测试,不仅证明了过去的成就,更为后疫情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抗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普遍,生活、经济和治理等领域的数据化转型程度将更加深刻,新型现代文明形态正在加速形成。政党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不仅在一个国家内部需要推动政党转型和发展,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以便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和发展。因此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检验的党的对外工作机制以及新型政党关系,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基础,也是推动构建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重要保证。
(作者系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