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手斧,是很多种颜色的手斧吗?其实,“百色”是地名,所谓“手斧”,也只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石头,但它可蕴藏着人类进化的秘密。百色手斧不仅登上了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科学》的封面,它的发现还曾与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等重大发现一起被评为当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它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人类最早的标准化工具
距今80 多万年前,世界上很多地方处在从猿进化到人的阶段,加工、制作工具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它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你看《科学》杂志封面图中的这件百色手斧,它看起来有些粗糙、简陋,但在几十万年前,它的制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手斧的正面、侧面和底面,每个面都基本左右对称,这说明古人在制作前已经设想出了它的形状,有意识地按照预先的设想和一定的规范、工序来进行制作。这种有计划性的工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好像不是什么难事,但你要知道,人类是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才把这项技能变成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很偶然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有目的性地制作工具可以看作人类进化史上思维能力的一次重要进步。
其次,百色手斧除了要求打制者在工作开始前在脑子里构思出一个“设计图样”外,还具备了某种“标准化”的倾向。因为与随意性较大的砍砸器甚至未经加工的石片相比,手斧的形状比较规范,呈现出对称的特点。有学者说:“手斧是人类最早的标准化工具。”所以手斧这类工具的制作,也被认为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大技术进步。
基于此,百色手斧的出土还推翻了统治学术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亚洲是没有手斧的”的观点,为亚洲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及技术水平正名。
推翻“莫氏线”理论
20 世纪40 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依据在东南亚考察的结果,提出了“两个文化圈”的理论。他将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划分为两种文化的拥有者:一个是先进的“手斧文化圈”,属于灵巧的非洲、中东和欧洲直立人;另一个是落后的“砍砸器文化圈”,属于笨拙的亚洲人。他人为地在亚欧大陆中部画下了一条 “莫氏线”,认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后来又进一步把亚洲大陆贬低成文化上 “保守的、滞后的边缘地区”。
莫维士带有偏见的学说一开始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为了纠正“莫氏线”理论,从20 世纪40 年代起,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考古学家苦苦搜寻,希望能寻找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证据以推翻这一带有明显偏见的考古理论。但由于材料不充分、证据不过硬,亚洲确实缺少能够体现人的行为能力和技术进步的早期石器技术,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莫氏线” 理论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因此考古学界一直认为亚洲的早期人类文化是落后的。
直到百色手斧等石器被发现,才为推翻“莫氏线”理论带来了直接的证据。这些石器明显有人类加工过的痕迹,而且制作与加工的技术能反映出人类的思维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经测定,百色盆地附近出土的手斧距今超过80 万年,它们为横向比较世界其他地方出土的石器以及进一步判断人类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05 年12 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百色举办。会上明确了百色手斧的地层和时代,从根本上推翻了“莫氏线”理论,改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界关于“在旧石器时代,亚洲的早期人类文化是落后的”的观点。同时,这次研讨会还展示了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类所具有的行为能力和石器制作技术,也把人类在中国岭南活动的历史提前到80 万年前。百色手斧的发现对还原早期自然环境和早期人类迁徙、扩散的样貌有着深远的意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