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四大名楼”中,只有鹳雀楼位于北方。自元代初期被战火损毁,直到2002 年完成重建,鹳雀楼曾在世上消失了约800 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登鹳雀楼》这首诗传世,后人还能否知道这座千古名楼。鹳雀楼因为这首跨越千年、“圈粉”无数的诗得以重生。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称蒲州,蒲州在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鹳雀楼旧址在蒲州古城的黄河岸边,最初是军事建筑,到了唐代,逐渐演变为登高胜地。站在楼台之上,人们可以远眺莽莽中条山,俯瞰滔滔黄河水,独特的景色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登临作赋。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山西本土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 742),祖籍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早年及第,曾做过“县长秘书”,后来遭人诬陷愤而辞官,从此便过上了云游四方、以诗会友的生活,经常和王昌龄、高适等人在一起喝酒赛诗、击剑而歌。
王之涣来到鹳雀楼时,他在诗坛上已颇有名气,尤其擅长写边塞风光诗。他的诗还被乐工们谱上曲子,在坊间传唱。一天黄昏,王之涣登上了仰慕已久的鹳雀楼,面对眼前令人震撼的景象,王之涣内心激动万分,不禁脱口而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0 个字,却写出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虽然用的是浅显易懂的“大白话”,却讲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后两句,成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登鹳雀楼》的问世,进一步巩固了王之涣在诗坛的地位。他虽然没能在官场上实现政治抱负,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到达了“高层”,与高适、王昌龄、岑参一同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因为《登鹳雀楼》这首诗,即使在鹳雀楼消失不见的800 年里,人们对它的喜爱和怀念依旧未曾改变。据记载,在明清时期,很多人把蒲州老城的西门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络绎不绝。可见鹳雀楼的魅力之大。
1997 年12 月,永济市人民政府开始重建鹳雀楼,用了近五年时间才建成。如今,鹳雀楼这座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携带着盛唐遗风,巍巍矗立在黄河岸边,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复建后的鹳雀楼坐落在数十米高的基台上,外形为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 米,恢弘大气。登临而上,人们不仅能欣赏到珍贵的唐代油漆彩画艺术,还能了解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史。这里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位于顶楼的王之涣铜像。他面容清瘦,凝视着远去的黄河,一手执笔,一手展卷,看起来气宇轩昂,踌躇满志。顺着王之涣的目光望去,眼前的盛世河山尽收眼底。
虽然鹳雀楼几经变迁,如今的鹳雀楼也并不在旧址之上,但千年奔涌的黄河还在,鹳雀楼的气势还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旷世之音,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