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时候都玩过积木,那你有没有琢磨过积木的原理呢?为什么有的小伙伴可以把积木搭得又高又稳?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积木的搭建与我们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可以在不使用钉子的情况下,令建筑主体很牢固,这其实是斗拱的精髓所在。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件国宝,正是我国早期运用斗拱的一个实例。它为我们展现了在2300多年前没有机械设备的年代里,人们究竟是怎样完成一件工艺复杂的“精密仪器”的。
这里是“动物园”吗
这件器物的全名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错金银”是指制作它采用的工艺,“四龙四凤”是它的主体造型,而“方案座”就是在说它的用途了。案,是古人席地而坐时使用的小桌子。这件案座其实相当于一个支架,上面覆上一个方形案面,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而平展的桌面。这件器物出土时,原有的漆质案面已经腐朽,只剩下底座和案框了。 看它第一眼,你就会发现这件案座既复杂又精美,涵盖了众多元素,没错,让我们一点点细细来看:
它的最下面是圆形的底座,伴有4只神态温驯的小梅花鹿。底座上站立有4条分别朝向四方的神龙,神龙昂首挺胸,与案角形成一条弧形内收的轮廓线。龙尾盘环的4个面,各有1只凤鸟振翅欲飞。整件案座由12只动物巧妙联结在一起。
神奇的工艺,精美的装饰 令人惊讶不已的是,这件案座各部位虽然是分别铸造,再联结为一体的,但你却完全看不到联结的缝隙,整件器物的外观可以说是浑然一体。
原来,工匠们在制作这件器物时,有些地方使用了铆焊联结的方式,有些地方又利用了斗拱的原理。比如梅花鹿与圆形底座之间,就是用铆钉从环座里面穿入鹿的胸腔,然后将铆钉两头焊死制作而成。中间部分最复杂的龙和凤也运用了相同的制作方法。通过这些制作技巧,人们从外观上就看不出接痕,同时保证了整件器物的稳固。
另外,你仔细观看,案座的底座是圆形的,4条龙也组成了圆形,可是到了最上面的案框却变成了方形,这样设计其实是大有玄机的。原来,每条龙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构件——斗拱。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承重的斗形方木称“斗”,架在斗上的弓形横木称“拱”。这也是搭建积木的基本原理,即榫卯结构。斗拱不仅可以承重、传力,还具有减震、抗震的作用,甚至还能使建筑更加优美壮观,因此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就是用层层叠加的斗拱托起了斗状的主体建筑,那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着难以估量的承载力,惊艳了全世界。而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则以实物的面貌生动再现了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斗拱的造型,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当然啦,这件案座不仅造型精巧,装饰也很有特色。它采用了战国时代非常流行的错金银工艺——首先在范上雕刻出凹槽,然后将金属丝或金属片截成所需的大小、形状,用火适当加温,嵌入槽内,锤打压实,最后,还要用磨石将嵌入的金属磨平,再在器物表面用木炭蘸清水打磨,使之光滑平整。
在一件器物上综合使用分铸、焊接、错金银等多种装饰技法,是不是技术含量很高呢?
中山国真的存在过
那么,这件精美的案座又是出自何人之手呢?
在方形案框的沿口上有12个字的铭文,告诉了我们这件器物的基本信息。原来它是在中山王(cuò)十四年的时候制作的,负责制作这件器物的部门是右使库,负责人叫 (guō),制作工匠叫疥(jiè)。
“中山国”这个名字,屡见于古代文献中,但所记载的相关史实却非常零碎,且大多穿插于那些大国历史的字里行间,很难呈现一段明晰完整的历史,显得遥远而神秘。
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发现了中山国的都城和王陵,那里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才为我们揭开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地里(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就出土于中山国国王——的墓葬当中,根据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我们了解到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的父王很早就去世了, 在继承王位时年龄不超过10岁,但在师长的指导下,他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励精图治,将中山国的国力推向鼎盛,并于公元前323年,与“战国七雄”中的韩、魏、燕、赵四国国王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而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作为当时“高精尖”的“精密仪器”,反映的正是中山国上乘的青铜铸造工艺及发达的手工业水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