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行,与自然生灵的一场约会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自然生灵,野生生物,拍摄
  • 发布时间:2021-04-13 15:05

  春季来临,万物被赋予新的活力。人们开始踏青寻野,自然生灵们也结束了冬季的蛰伏。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便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不乏可寻可见的野生生物。因此,本期我们邀请两位生态摄影师,聊一聊拍摄城市与近郊野生生物的那些事。

  我们身边可以拍到哪些野生生物?如何选择寻找并拍摄它们的最佳地点与时间?

  徐永春:我们身边最容易见到和拍到的野生动物就是鸟类。初春,树木还没有长出树叶,这就是拍摄鸟儿的好时机,因为此时没有树叶遮挡,我们可以留意鸟儿停留的枝杈和背景进行拍摄。例如,拍摄白头鹎停留在树叶萌发的杨树上,可以表现出春天的信息。

  另外,春季也是喜鹊等鸟类衔枝筑巢的时节,在不影响它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这些都可以作为拍摄题材。2021 年是北京的“太平鸟大年”,在网上搜索“北京的太平鸟摄影”,你就会发现玉渊潭公园、北海公园、天坛公园等不少地方都有太平鸟出没。

  太平鸟在北京是冬候鸟,它们成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几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我选择去北京门头沟区的门城湖公园拍摄太平鸟,那里的太平鸟数量很多。经过观察,我发现门城湖公园里种有大量忍冬树,忍冬果是太平鸟喜爱的食物。那里还有未冻结的河水,便于太平鸟吃过忍冬干果后喝水。

  拍摄太平鸟的吃食与喝水,通常在早上机会更多,因为早上鸟类活动最频繁。拍摄太平鸟行为基本上都是动态抓拍,因此,仔细观察它们的行动规律最为重要。鸟群会在忍冬树附近的高树上观察等候,看准时机集体俯冲到忍冬树上吃干果,然后集体飞到河边的树上,看准时机再集体飞下来喝水。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摄影师就可以预先等候在拍摄背景、光照角度理想的位置上,等候时机进行拍摄。

  在北京的城市公园里,除了拍摄鸟类,最容易见到和拍到的还有松鼠。松鼠主要吃坚果类食物,秋天有储存食物的习性,但冬天也可以见到它们出来觅食。观察守候很重要,松鼠行动极为敏捷,一旦飞跑上树就很难抓拍。拍摄时,一定要非常缓慢地接近,或者原地不动等候,不惊吓或干扰,才能拍到生动自然的图片。

  王聿凡:每一天都可以寻找和拍摄到这些生灵,只是在不同时间,寻找的方式会有所差别。夏秋季我会喜欢在晚上拍摄,冬春季则是下午。至于拍摄地点,我会倾向于各种水源附近或者植被类型丰富的地方,城市绿地经常会为了预防病虫害喷洒药物,要避之。

  昆虫比较容易见到,我喜欢它们独特的外形,更喜欢它们特殊的行为。蛾蜡蝉的幼虫会从树汁中分离出蜡质,从尾部喷出,形成夸张的“大尾巴”,这个尾巴一触即断,让捕食者抓不到它们的身体,也让寄生蜂难以下手。蜡蝉的亲戚叶蝉就没有这华丽的蜡质大尾巴,它们通过分泌糖分来吸引蚂蚁的保护,这个行为在蚜虫身上也能看到。蚂蚁用触角轻轻触碰叶蝉的身体,叶蝉就会排出一颗糖水珠,蚂蚁就像接力一样通过口器把糖运回蚁巢。叶蝉也得到蚂蚁的保护,免受瓢虫等掠食者侵扰。这些有趣的行为就在楼下花圃里上演,我可以这样看它们一整天。

  在我小的时候,萤火虫特别常见,现在只有在很少的干净水源地可以见到。在拍摄时,为了让画面呈现“萤火漫天” 的效果,我用了相机自带的堆栈功能,先用手电轻轻扫亮前景植物,后面就交给萤火虫自己表演了。最后,由四百多张照片堆叠成了一张照片。

  在拍摄前是否有拍摄计划?拍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因素?需要注意什么?

  徐永春:公园拍摄有讲究,做足功课不可少。以春天在北京植物园拍摄乌鸫为例。第一,要了解拍摄对象:乌鸫全身黑色,颇似乌鸦,但黄嘴、黄眼圈明显区别于乌鸦。乌鸫常在公园或疏林间地上觅食,以多种昆虫为食,亦掘食蚯蚓。乌鸫通常是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各地常见的留鸟。在北京植物园亦可全年见到乌鸫的身影。乌鸫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规律,还有几个相对固定落脚的树枝和相对固定的觅食区域。第二,计划拍摄内容:抓拍乌鸫的各种日常行为,如鸣叫、梳羽、行走、飞行、觅食,等等;拍摄在不同光影、角度、景别环境中的乌鸫;拍摄同一环境中的伴生物种。第三,公园拍鸟,要遵守公共道德,自律是底线。既然是在公园的特定环境中拍鸟,就要了解并遵守公共场所的相关规定。

  王聿凡:在拍摄前,我会先关注天气情况,白天出行我会选择晴朗天气,若晚上出行,我会选择在雨后。当你对周边生物分布情况熟悉后,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张地图,在哪些地方、什么季节会有什么动物出现,可以有计划地选择需要带的灯光、镜头,等等。如果要到水源地拍摄,则要带上水鞋或溯溪鞋,随心所欲跳进水里可以获得更多的拍摄机位。夏季拍摄我最怕的是蚊子,有时候拍一次赠送几十个大包,所以随身携带一瓶避蚊胺乳剂,驱蚊效果非常好,但在拍昆虫时,避蚊胺也会有一定影响,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穿长袖长裤吧。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小动物是非常敏感的,拍摄过程中动作要非常轻柔,也要低调避免引起围观,一旦人多起来,拍摄机会就随之消失了。

  在城市间拍摄野生生物,如何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生灵的关系?

  徐永春:以红隼为例。红隼是与人类最亲近的猛禽之一,在建筑物上筑巢,与人类和谐相处并不鲜见。我拍摄过红隼选择居民区楼房安家的故事。为了避免打扰,我选择使用望远镜头,在相距40 米左右的对面楼上,连续数日拍摄红隼一家。

  张先生家住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一个居民小区,他家的六层楼阳台防盗护栏顶上有一个前几年废弃的喜鹊巢。一年5月,一对红隼爸妈看上了这个现成的家,并在那里繁育了六只宝宝。成全红隼在喜鹊窝安家繁育,要归功于爱鸟的张先生一家人。最初红隼爸妈在阳台探头探脑,对安全问题犹豫不定时,张家决定不开阳台门窗,给红隼安全感,尽全力留住了红隼。从红隼孵蛋到养育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张家放弃了对阳台的使用,克服了很多困难,直到六只红隼宝宝全都健康长大,在红隼爸妈的精心呵护下翅膀变硬了,学会飞行了,最终随父母安全迁徙离开。

  张家爱鸟护鸟的行动,是值得学习和赞扬的。但完成这个善举,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信守承若。一旦决定就得善始善终,绝不能中途反悔。因为这是涉及到生存、生命的大事;第二,要有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鸟儿繁育都是在夏季,夏天把阳台让给鸟会有诸多不便和不适应,比如鸟粪便带来异味和卫生问题,等等;第三,要每天注意观察和了解鸟儿的生活状况,一旦发生意外不测,应立即求助专业机构;第四,如有可能和条件,每天进行照相或录像记录,以及文字记录。

  拍摄过程中使用的器材及设备有哪些?如何根据不同拍摄对象调整拍摄器材?

  徐永春:拍摄野生动物没有最好的器材,只有最合适的选择。在不同的拍摄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拍摄不同的物种,最适合的器材也不同。对于拍摄野生动物,一般来说专业相机比准专业相机性能好,准专业相机比业余相机性能好。在我看来,最方便的镜头是150 ~ 600 毫米变焦镜头,可以拍摄不同景别。最锐利的镜头是600 毫米定焦镜头,可以实现高质量画质和快速聚焦。

  王聿凡:我最常用的是一支奥林巴斯EM1II 机身加60mm F2.8 微距镜头和 12 毫米广角镜头,这套机器非常适合在城市里拍小动物,重量轻、体积小,还有防水性能,可以应付各种天气。不论昼夜,我一定会带闪光灯,微距摄影为了保证景深,大部分时间需要用闪光灯。我最常用的是一支改装的双头闪光灯,机动性强,再备两只神牛TT600 闪光灯和引闪器用来布置背景光。此外,我常用一支红光手电进行对焦,相对来说,动物对红光不是特别敏感,可以尽量减小干扰。

  在傍晚和夜间拍摄,应如何处理光线?如何正确使用闪光灯?

  王聿凡:从这些年我的野外拍摄经验来看,闪光灯应该是拍摄动物最安全的补光方式,因为闪光灯的光虽然强度高,但照射时间非常短。对于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影响,拍摄鸟类、哺乳类一般超过两米也不会有影响。但这是有前提的,只能闪几次,如果一堆人对着动物一顿“狂轰乱炸”,那一定会对动物造成视觉及心理上的压迫。相对来说,手电光(持久光源)对动物的视力影响会更大。所以,只用来辅助对焦的光,我们一般用一个很弱或者红色的光源来对焦,再用闪光灯补光,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拍摄的动物瞳孔是自然状态下很大的样子,而不是被强光照射下缩成一条缝的状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