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 守护革命灯塔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延安,精神,革命
  • 发布时间:2021-04-20 15:10

  19 3 5 年10 月19 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延安市吴起镇。进驻的过程并不顺利,后有国民党追兵不断威胁着红军队伍,直到延河对岸的红军赶来支援,才总算摆脱追赶。当时的吴起镇,街道荒凉,人烟稀少,红军看到在一孔窑洞口悬挂着“赤安县六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才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从此,中央红军在陕北延安这片饱含革命深情厚谊的土地上驻扎了下来,和陕北的老百姓一道深耕厚植十三载,住窑洞,睡土炕,开荒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自救,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在13 年的辛勤建设中,延安改天换地,由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坡变为中国革命的圣地。19 4 5 年爱国诗人柳亚子创作诗歌《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将延安比喻为中国革命的灯塔:“ 工农康乐新天地,革命功成万众和。世界光明两灯塔,延安遥接莫斯科。”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了两次重大转折,即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和由民族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转变。在延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第一次伟大飞跃,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在延安,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巩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将党的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按照“ 德才兼备”原则进行组织建设,全面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锻造“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和积累执政为民的基本经验。 2 0 2 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说,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 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进驻并驻扎延安,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择。19 3 5 年6 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此时,红军长征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北上还是南下。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主张向北进发,去到地域广阔、交通方便且帝国主义势力和国民党统治薄弱的陕甘地区,而张国焘则主张南下退到人烟稀少、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边区,认为这样能够避开国民党的追剿。经过充分的讨论,红军做出北上决定。这一政治决定最终扭转了中国战局。中共中央于19 4 8 年3 月由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来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深入思考,写作11 2 篇重要文献,占《毛泽东选集》一到四册共15 9 篇文献的七成以上。毛泽东界定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进而做出中国社会根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科学判断。据此,毛泽东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两步走战略,既保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战争,又摆脱了中国革命落入资产阶级革命的危险,确保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延安精神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彻底清算“ 左”倾错误时提出的,并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中逐渐完善,并为全党接受。解放思想主张解除旧有思想禁锢,实事求是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探寻并把握事物客观规律,将之作为行动的向导。在这样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作为 “ 红色中国”象征的延安,能够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中,岿然不动,运转自如。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对中国革命抱有同情的国际友人突破封锁,来到延安,用“ 第三只眼”来看待这一敌后抗日中心。他们对延安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延安是一座生产思想的工厂,在那里,思想发挥强大的力量,成为根据地人民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延安向前线不仅输送物资供给,更重要的是输送能够传播和发展思想的干部。思想在传播与教育中不断升华,不断结合实践,不断磨砺意志,不断锻造方法,不断团结群众,为革命事业提供更强的力量。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强大的思想力量,是延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灯塔,不断指引中国革命前行的奥秘。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延安时期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当作所有人民群众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了人民,一心一意依靠人民,实心实意惠及人民。在《西行漫记》中,埃德加. 斯诺记载了两个红军小战士的话语:“ 红军帮助穷人”,“ 这里大家都一样,不像在白区里,穷人是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人民的心声,平等带来信赖,爱护赢得拥戴。从毛泽东到普通战士,生活都是一样简朴。人民大到土地耕种小到吃水问题,党都是一样关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从建党那一刻起就一以贯之,时刻铭记。延安从边远小城成长为革命圣地,离不开人民对党的信赖,离不开党对人民的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抗战胜利经验时说,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取得胜利的源泉,“ 我党没有人民,便等于鱼没有水,便没有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党与民的关系继续深化为“血肉联系”,民不是外在于党的他者,而是党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基础。脱离群众对党来说是切肤剜肉之痛。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使得延安陷入危险境地。在此危急的情况下,党一方面动员群众,扩大人民武装,进行有效游击战术,打退敌人,锻炼队伍;另一方面实行“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自救运动,军民团结齐开荒,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到19 4 4 年,根据地实现全部自给,并略有剩余。

  1 9 4 9 年3 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 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告诫全党务必“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 9 4 9 年10 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在作风建设上为党提供的宝贵精神财富。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1 9 5 6 年发表的诗歌《回延安》里面深情写道,“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延安是母亲,是孕育党革命精神的圣地,中国的每一次远航,都要在此铭记初心;延安是“ 革命万里起高潮”的福地,中国的每一步前行都要从中获取经验;延安是“ 亲山亲水有亲人”的家乡,中国的每一次新的长征,都要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