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中国决心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绿色,低碳,发展
  • 发布时间:2021-04-20 15:14

  近期,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2020 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三个年份之一。2020 年全球平均气温约为 14.9℃,比工业化前(1850-19 0 0 年) 的水平高出了1. 2(±0.1)℃。

  气温只是气候变化的指标之一。包括温室气体浓度、海洋热含量、海洋 pH 值、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等在内的一系列指标都在提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必须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

  2020 年9 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 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表态和承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院长解振华撰文指出,这是中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以及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目标循序渐进

  一直以来,中国把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从 “十二五”计划起,中国就建立了降低单位GDP 能耗强度、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林业碳汇等系统性、约束性目标,并在2015 年提出了碳排放在 2030 年左右达峰并尽早达峰等自主贡献目标。

  “20 60 年碳中和目标和2030 年碳达峰目标是在中国多年碳减排努力基础上提出的。早在2015 年,中国政府就向联合国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指出,经过坚持不懈努力,中国在碳减排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2005 年到2019 年,中国GDP 增长约4 倍,而单位GDP 能耗降低了 42.6%,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超额完成了2009 年承诺的 45% 的高线目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2 亿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约1192 万吨、氮氧化物约1130 万吨。

  同期,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从 72 .4% 下降到55.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7.4% 提高到15.3%。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初步脱钩。解振华指出,中国提出的2060 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2℃ 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2065-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 年,也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提出有力度、有显示度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向国际和国内社会释放了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

  伴随技术变革

  过去十几年里,中国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全社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邹骥介绍,在过去10 年间,中国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其中,光伏发电成本降低90%,已低于煤炭发电成本,“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电已经可以与煤电竞争”。但未来,要实现进一步碳减排的目标,煤炭在能源中的占比要降到10% 甚至5% 以下。

  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李亦伦在撰文中提到,中国的电力行业装机结构已经进行了深刻调整。截至2019 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8 . 2 亿千瓦,在总电力装机和发电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1.9% 和32 .6%,年替代标煤22 亿吨,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58 亿吨。“ 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和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引领全球,年均新增装机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率,为中国乃至全球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中广核新能源为例,“十三五” 期间,该公司累计上网电量超过150 0 亿千瓦时,合计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 2 亿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3 4 万公顷森林。目前该公司在运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超过400 个,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10 0 万千瓦。公司的目标是到2025 年,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0 0 0 万千瓦。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直言,在当前全球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谁具备低碳发展的先进技术和低碳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谁就具备竞争优势,就能够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上述专家均表示,中国提出到 20 60 年争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继 20 09 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2015 年巴黎协定之后,中国政府自我加压提出的更长周期、更大力度的自主碳排放目标,对推动各国采取更果断的行动、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解振华等人也坦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在未来40 年内完成从达峰到净零排放的转型非常不易。原因在于,一是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二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 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三是单位GDP 的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倍、发达国家的2-3 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 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这些都是此次会议上提出的具体措施。

  同时,何建坤也指出,虽然中国在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采取了很多节能减排和治污的措施,但随着末端治理措施空间越来越小,从根本上减少化石能源消费、转变发展方式和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才是最根本措施。

  习近平主席在谈到生态治理时曾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气候治理领域亦是如此。只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坚守,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