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写了错字要用刀削吗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橡皮,错字,文官俑
  • 发布时间:2021-05-07 14:57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使用橡皮的经历,用铅笔写错的字,拿橡皮轻轻一擦就能擦掉重写了。可是如果咱们穿越时空,进入2500 多年前孔子开办的学校去上课,那课堂上没有纸、没有铅笔,也没有橡皮,作业要用毛笔蘸墨汁写在竹简上,写错了字该怎么办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这是2000 年在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中出土的文官俑,他上身穿着过膝长襦,腰间束着皮带,面带一丝微笑,双目下垂,一副非常恭顺和拘谨的表情,让人感到他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一位重要秘书。你注意到他右侧腰带上悬挂的物品了吗?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有一次我在某小学给同学们讲这件陶俑,当大屏幕上只出现腰带上的这一部分时,同学们并不清楚物品的大小。我指着其中一件说: “这是一把刀。那时一般武士才在腰上挎刀,那这位文官为什么也带刀呢?”我这么一引导,大家自然就往战刀上想了,有的讲:“如果有刺客要刺杀秦始皇,他就可以拔刀保护皇帝。”还有的说:“可能他想找机会杀死秦始皇,自己来当皇帝。”我又指着文官俑腰间的另一件物品发问:“这块是磨刀石,武士们带刀并不带磨刀石,这位文官怎么还要随身带磨刀石呢?”这次同学们都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能回答了。这时,我故作抱歉地说:“对不起,同学们,我忘了告诉你们这刀有多大了,它的大小只比你们的牙刷略长一些。”讲到这儿,你能猜出来这把刀的用途了吗?原来它是一把书刀,当时的名字叫 “削”。

  那时人们把字写在简牍,也就是竹条(称为竹简)或木片(称为木牍)上,一旦写了错字,就要用削将错字削掉。非常有意思的是,由于人们使用的简牍大多是自己制作的,而制作起来又不大容易,所以人们很珍惜简牍,有时还会将用过的简牍上的字都削去,然后重复使用。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就发现了被重复使用过的竹简。

  削的样子大致是一端有圆形或扁圆形环纽,可以系带,与环纽相连的是供人手握的刀柄,接下来是扁长的削背和削刃,整体长度在25 厘米左右。

  先秦时期的削都为铜质,1978 年湖北曾侯乙墓中曾出土4 把铜削,形制相同。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汉代有了铁削、钢削,它们比铜削更为锋利,在河北满城、河南洛阳、四川成都等地都有出土。

  如同橡皮一样,削是当年书写时必备的器物,为取用方便,人们往往就把它挂在腰间,在汉代的一些画像石中就能看到这种形象。因为削是文房用具,而且还是随身携带的,所以制作得都比较精致。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铜削不仅用玉制作环纽,还雕琢了整齐的云纹,并将环与柄的衔接处铸造成龙首形,上面镶嵌了绿松石,俨然成了一件工艺品。

  汉代成都等地生产一种金马书刀,也就是在刀身上刻画一匹骏马,并镶嵌黄金。满城汉墓出土的书刀,竟然还有象牙鞘。

  非常有趣的是,小小一把削竟然衍生出许多词:因为用削可以改正错字,人们在请他人审读、指正自己的文章时,便有了恳请“斧削”一词。古代官员在写奏折时难免要先写个草稿,在正式呈上奏折后,便将草稿销毁,古代称其为“削草”。汉代有一个词叫“削书”,初看上去和简牍文稿有关,实际上却是皇帝下令夺回王侯封地的诏书。到了唐代,纸已普遍使用,尽管不再用简牍,但人们为了追求文雅,怀念古风,称废弃的草稿为“削稿”。简简单单一个削字,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