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海汪洋——湄潭茶海行走手记

  1

  早知贵州湄潭是有名的茶叶产地,但如果不是亲自到了湄潭的中国茶海,还真不知道这里何以以茶知名。

  中国茶海景区距湄潭县城大约半小时的车程,手机地图可搜索导航,沿途均是高速,往来便捷。景区不收门票,因疫情还未结束,出示贵州健康码方可入内。我们到的时候并不是采茶的好时节,景区里偶有零星的采茶工在劳作,游人几乎不见。天气阴阴的,厚实的云层将天空压得低沉,接天的茶园将人围作一团,越发显得茶海辽阔苍茫。

  湄潭茶叶曾为贡品,象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就有茶园,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派人到湄潭筹建实验茶场,浙大西迁至湄潭后,农学院部分教授与中央实验茶场的王淘在永兴镇断石桥附近开垦了一片实验茶园,这是湄潭茶海开垦的开端。受实验茶场和浙大教授连片建设茶园的影响,湄潭当地人开始广泛开园种茶。当时永兴镇有位叫做冯庆丰的富商,学习中央实验茶场连片种茶的方法,在永兴场东北的狮子山与断石桥之间买了大片地种茶,为湄潭茶海增添了又一笔绿色。建国后实验茶场收归国有,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湄潭茶场占地8000多亩,已经成为贵州省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湄潭茶海初现规模。随着几十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湄潭茶海逐步扩张,最终形成超过4万亩的世界最大茶海。

  2

  湄潭茶海中种植的绿茶是全国闻名的“湄潭翠芽”,它的最初版本就诞生在茶海之源的实验茶园中。1943年,浙大农学院教授在与中央实验茶场合力开垦的永兴粗茶试验场,以湄潭当地绿茶品种为原料,仿照龙井的制茶工艺制作出了仿龙井茶,是“湄潭翠芽”的前身。新茶初成,浙大教授刘淦芝、江问鱼等创办的“湄江吟社”便组织了新茶试饮,并赋茶诗“试新茶”多首。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家国飘零,为民族存续而迁至西南群山中的小县城里的浙大教授们,仍能不忘实业,研制新茶,助推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并且在科研之余以茶寄情,恰如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所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也正是由于这份渊源,进入21世纪后,湄潭当地酒厂湄窖酒业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推出了茶香酒——叶酿,浙大的学者们与这个先辈们曾共历艰苦的地方,与湄潭茶、酒再续前缘。

  3

  茶海中建有一座观海楼。沿着茶园间的柏油路蜿蜒而上,走过一段为游览小火车建造的木枕窄轨,便可抵达观海楼下,此时才见到一些游人喧闹,有了人间烟火。观海楼门票10元一位,但免费送茶,可以乘电梯直达顶楼。因茶资便宜,送的只是普通品级的招待茶,陪同我们参观的湄窖酒业公司经理陈遵铮女士自掏腰包请我们喝了正宗的“湄潭翠芽”。在沸水的浸泡下,淡淡的茶香从杯中一点点氤氲而出,饮后茶香余韵仍充斥在口腔中,回味良久,方才顿悟,这不正是湄窖酒饮后的余香吗!此前笔者还在思揣,湄窖酒中的那种类似炒豆子的暗香究竟是什么香气,此刻感觉那不是炒豆子的香气,而是炒茶的香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酿一方酒,这方土地被万亩茶海浸染数十年,而湄窖的调酒师们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在调酒时不自觉地与充斥在这片大地上的茶香靠近,于是湄窖酒就有了好似焙茶香味的后味余香。

  站在观海楼上凭栏远眺,入眼是碧波万顷的茶园,偶有白墙黑瓦的小楼点缀其中,回过头来还有一壶澄亮的清茗等待品尝,天高云远,气象万千。此情此景,当初培育出初代“湄潭翠芽”、写出“安得乘风返乡国,竹窗一几话松筠”的人们若能得见,定不悔将一腔热忱赋予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而受这片茶海浸染的湄潭人们,也将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这茶香延续下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