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灯”工厂 万锭用工有望10 人以下

  • 来源:中国纺织
  • 关键字:纺机展,工厂,企业
  • 发布时间:2021-06-06 11:51

  纺机展不仅是展商的盛会,对于用户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近距离、与时俱进了解纺机装备的良机。本次展会,许多纺纱企业都表示一定会到现场观展。

  武汉裕大华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展会,他们会着重聚焦几个方面,即关注细纱自动接头技术的进展,对基于生产数据分析的智能排产实际应用技术作进一步了解,此外,还要考察梳并联合机的技术发展情况等。通过考察,在企业现有智能纺纱生产线实际应用的基础上,使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想法得到进一步优化。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志华表示,公司计划组织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观本次展会,他们此行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重点解决如何实现纺纱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全自动化问题;二是,对细纱机和织机技术的最新突破等情况进行一下了解。

  由于疫情原因,时隔近三年,大家才迎来了这场亚洲区域内最大的纺机展盛会。三年的技术积累、沉淀,值得每个人去了解、探究。这届展会在浓缩“十三五” 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展会上哪些技术亮点最值得期待?我们可以先从过去五年的技术进步中找到相关线索和答案。

  装备进步夯实发展基础

  我国是纺织大国,2020 年年底已基本达成纺织强国目标。过去十几年,中国纺织无论是在规模数量还是在质量发展方面都实现了巨大增长,这些巨大变化的背后,又都与纺纱设备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装备进步夯实了行业发展基础。

  有关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棉纺设备产能得到快速增长,促进了国内纺纱能力的大幅提高,据ITMF 统计,到 2010年末国内环锭纺规模达到1.2亿锭。 “十二五”期间,随着劳动力及生产要素等成本的上升,棉纺行业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到2015 年末国内环锭纺规模缩减到1.1 亿锭;同时,棉纺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规模超过200万锭。 “十三五”期间,产业转移步伐继续加快,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国家及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都成为了纺织企业的投资热点区域,特别是在国家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策鼓励与支持下,更多的棉纺织产能落地新疆,新疆的纺纱规模从2014 年的约700 万锭迅速增至2019 年的1800 万锭左右。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政策的陆续调整,“十三五”末,增速呈现出放缓势态。

  在《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和《纺织机械行业 “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指导下,过去五年,我国纺机行业始终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努力提高国产纺织机械的制造质量和可靠性,加快推动纺织装备向智能化和高端化发展,并取得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成就,极大推动了行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尤其是 “十三五”期间,随着行业纺纱、化纤、非织造、印染等智能化生产示范线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并逐渐演化、拓展为化纤智能工厂、无人值守环锭纺工厂、短流程纺纱智能工厂、织造智能化生产线、针织数字化车间、印染数字化网络化工厂、非织造布智能工厂、服装和家纺智能工厂,纺织行业的科技含量也实现了明显提升。

  网络技术与装备深度融合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产业一部主任位迎光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内棉纺设备以平均每年400 多万锭的环锭纺、 30 多万头的转杯纺数量供应国内外市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过去五年,棉纺成套设备单机智能化、输送系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技术与装备更深入融合,一批智能化纺纱工厂(生产线)相继投入运行;多个创新项目突破精梳瓶颈,棉精梳机实现了棉卷自动输送、自动换卷、自动生头的全自动功能并批量投放市场;环锭细纱机超长车1824 锭细纱机已经实现小批量应用,电子牵伸、电子加捻、单锭检测等功能提高了细纱机的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落纱留头率大幅提高,运行效率、纺纱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托盘式自动络筒机在高效供纱和插管系统方面也取得进展。

  随着单机装备智能化、输送系统自动化、网络技术与装备深度融合,一批智能化纺纱工厂(生产线)相继投入运行,其中裕大华项目不仅采用了清梳联、全自动精梳、粗细络联、筒纱自动包装,还采用AGV 自动搬运视觉导航技术及智能物流系统,使梳棉至并条、并条至粗纱等工序也实现了自动化和连续化,并实现了部分流程在线监控与信息采集,具有工艺参数优化和自动调整、智能配棉管理、质量追溯、全流程回花(丝)收付、订单实时跟踪等功能,万锭用工减到15 人以下。

  可以看出,设备的自动化、连续化、信息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络筒机、并纱机自动换管装置;细纱管尾纱自动清除设备;新型细络联系统,包括细纱机群及络筒机群,若干组细纱机群之间与络筒机群之间设置主输送轨道,通过主输送轨道将若干支线输送联接在一起。

  智能化生产线“亮”在哪里?

  智能化程度更高、用工更少,这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本届展会的一个亮点。“十三五”期间,纺纱智能化生产示范线线在行业内取得了较大发展,江苏大生、武汉裕大华、山东魏桥等企业在这方面都做了许多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江苏大生一直在推进智能化生产装备的改造提升。目前智能化生产线达到集团纺纱总规模的33% 左右,预计到今年年底我们智慧化工厂项目投产后,智能化纺纱生产线规模将达到60% 左右”,大生集团副总经理赵志华表示。在谈到公司实现智能化纺纱生产以后,出现了哪些变化时,他说:“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了在线的监控;车间的绩效实现了数据化管理,不管运转操作还是设备维护,每个人所做的事、事情做得怎么样、做事的快慢都能体现,实现了自我管理。”

  赵志华介绍,大生的数字化车间设备,很多是和经纬集团联合开发、定制的,所设计的功能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在设备投产后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在不断的开发完善。

  武汉裕大华10 万锭智能纺纱项目以打造全面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相融合的全流程智能化纺纱示范工厂为目标,从清梳联到粗细络联,通过e 系统的全面管控实现整体连续化、智能化;达到万锭用工15 人以内,真正实现“无人值守车间”和“无人化工厂”;生产效率提高20% 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 以上,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 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 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 以上。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未来五年纺纱机械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产业一部主任位迎光介绍,随着5G 技术的发展,信息、通讯、物联网等更加快捷方便,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管理系统会被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接受。在纺纱机械行业,运用5G 技术,以工业互联网和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基础,纺纱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质量追溯、设备的远程可视化运维等技术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得到大面积推广。她表示,未来五年目标是研究攻关棉纺环锭纺超大牵伸细纱机、清梳并联、细纱接头、关键专件器材、智能物流等技术,完善各单机设备的质量在线监控、质量追踪等项目,建成新型环锭纺短流程示范工厂,实现万锭用工10 人以下。

  ITMA ASIA + CITME 2020 的纺纱智能化会出现哪些“黑科技”?自动化水平能够实现怎样的新高?“黑灯工厂”“无人工厂”有了哪些新进展?让我们6 月 12 日~16 日一起揭开谜团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