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郑伯伯

  • 来源:老伴
  • 关键字:山东,接济,志愿军
  • 发布时间:2021-06-08 20:37

  郑伯伯是山东人,家在沂蒙山深处的一个小村里。在他刚记事时,因为贫病交加,爹娘就相继去世了。幼小的郑伯伯是靠村里的父老乡亲们的接济和帮助才活了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八路军到了他的家乡,他就参了军,跟着共产党的队伍打日本鬼子去了。

  在战场上,郑伯伯奋勇杀敌,参加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立了好几次战功。到抗战胜利时,他已经是侦察连的连长了。可同村和他一起参军的几个人,相继都在战斗中牺牲了,都没有看到抗战的胜利。连郑伯伯自己都奇怪的是:他在这将近八年的枪林弹雨里滚滚爬爬、冲冲杀杀地熬过来,竟没有负过伤,就连个感冒发烧的都没有过。

  解放战争时期,郑伯伯一直随部队在东北征战,曾参加过惨烈至极的“四平保卫战”。到“辽沈战役”打响前,他已经担任了师里的侦察科长。“辽沈战役”胜利后,他又随部队挥师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 和“渡江战役”以及“衡宝战役”,一直打到了海南岛。

  全国解放了,刚想喘口气,朝鲜战争又爆发了。郑伯伯的部队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去了朝鲜,又经历了一个生生死死、浴血奋战的三年。停战后,部队又奉命长驻朝鲜,直到1958 年,郑伯伯才作为最后一批成建制的志愿军撤回国内。

  已经是志愿军独立团团长的郑伯伯,在组织的安排下,转业到了天津,担任了一个大型棉纺织厂的副厂长。从头到尾,郑伯伯在朝鲜整整待了八年。

  郑伯伯不苟言笑,威严中透着慈祥。他对待工人特和气。我小的时候,常见他和工人们一起劳动。遇到有个刮风下雨的天气,就是深更半夜也要爬起来去车间里和职工宿舍区去看一看,检查有没有危、漏的情况。直到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才放心地离去。每年的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都在职工食堂为上夜班的工人包饺子,给大家拜年。当看到工人们吃上了香喷喷的年夜饺子时,他才心满意足地悄悄离开食堂,伴着渐渐激烈的鞭炮声,去厂区和宿舍区转悠去了。他是怕放鞭炮不慎引起火灾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件事:厂里的一些老职工的孩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了,可厂里实在没有住房了。没有房,这婚也就结不成,老职工们整天唉声叹气的,有的,甚至影响了工作。郑伯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向党委提出建议,号召住房宽裕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与住房紧张的老职工换房。他自己带头,从花园式的小洋楼里搬了出来,住进了一间被称做“大工房” 的平房,一家五口人挤在只有十三平方米的小屋里。这一住,就是十年。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干部纷纷让房,顺利地解决了当时的困难。

  当时,许多解决了困难的老职工感动得落下泪来。他们集体给党委送来了一封感谢信,信是用大红纸写的,就贴在了办公楼外面的墙上,非常醒目。我记得上面有四个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员好!共产党的干部好!我知道,这不是应付式的客气话,这是职工们发自心底的肺腑之言啊!

  郑伯伯老了,离休了。这时,他的三个儿子也长大了,也要结婚了。他也为房子发起愁来。其实凭他的资格和司局级待遇,是完全可以让组织帮助给解决一下的。可郑伯伯没有向组织伸手,他找厂里借了一辆小推车,每天天不亮起来,推着车就走了。他是去拣拾人家拆迁工地不要的废砖头去了。就这样,他每天推车走很远的路,拣回一车砖头来。大概坚持了有几个月吧,用他拣回的砖,接着他家的山墙,盖起了一间简陋的小房,好让大儿子结婚用。盖房的时候可真热闹,许多工人都来帮忙,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只一天,就把房子盖好了。

  郑伯伯病了,眼看就不行了。临终前,组织上去人看望他,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还真提出了要求:“希望死后能穿着军装,作为一个军人,整整齐齐地去见毛主席”。别的,什么也没有说。

  郑伯伯走了,他最终也没能穿着军装走——组织上没有批准,因为他不是现役军人。他是穿着一身中山装走的。在他的追悼会上,许多老工人痛哭失声,不忍离去。

一个孤儿,参加了人民军队,是人民养育了他,军队培养了他。在党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个有觉悟、能够时刻想着为人民群众服务,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群众爱戴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这样的领导干部,工人们能忘记他吗?人民群众能忘记他吗?

  郑伯伯,您虽然没有穿着军装走,但您永远是军队的一员,是人民的好儿子,是令人敬仰的、真正的共产党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