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安慰剂

  你有什么不爽吗?来片安慰剂怎么样?哦,在你考虑这个建议之前,我先把安慰剂的定义说一下。其实,它算是一种“药”,但这种“药”不含任何对你的症状有益或者有害的成份。只是发“药”的人告诉你,这个“药”对你的问题是有好处的。

  那么,你还会考虑我一开始的建议吗?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拒绝。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你已经知道服用的是安慰剂,所以安慰剂能起的作用肯定会大打折扣。然后,人们会以安慰剂能对自己产生效用为耻。因为,一般认为,一个只吃了一小片贴着“灵丹妙药”标签的奶酪就觉得自己的病好了的人大概本身就是在装病—这个梗甚至是很多段子的包袱源泉。

  不过实际上,安慰剂的效用比大家想的要大得多,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吃了安慰剂,病魔一边去” 的戏精潜质。哈佛大学专门从事安慰剂效应研究的欧文·基尔希曾经研究安慰剂效用30多年,据他的监测,安慰剂的平均有效性接近75%。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服用了我说的那一小片奶酪后,会微笑着说:“嗯,我感觉好多了。”

  当然,安慰剂的范围并不限于一片真实的奶酪。设想在你十几岁时,数学老师跟你说“你真是学数学的料啊”。你的数学成绩会因此提高吗?反正我是这样的。安慰剂类型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对学生的有效性最高。很多在某些领域有出色表现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某种天赋,而很可能是启蒙老师给他“服用”过类似的安慰剂。

  大多数人是分不清安慰剂和真正的“药”的。而安慰剂的制造成本相对要低得多,所以就有很多职业,他们表面上是在卖“药”,而实际上是安慰剂贩卖者。他们的作用就是让顾客以为自己在“正确” 的道路上又走了一步。

  在投资服务领域,安慰剂贩卖者非常多,很多投资者为了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也在大量服用。这里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交易日后,提供投资信息的电视台和网站都会对当日交易情况加以解释。这些信息提供者会找到所谓的专家,说出三到四个市场上升或者是下跌的理由。这些理由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基本无法证伪,而投资者听到这些理由,对以后的投资决策也没有指导意义。但是大多数用功的投资会很关注这种信息,特别是在市场出现剧烈变化之后。

  就像前边说的,安慰剂很可能对服用者产生正面效果—起码可以让你感觉安全一点—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贩卖者如果把安慰剂卖得和 “药”一样贵,而且夸大其作用,那么就向骗子的行列迈进了一大步。

  很多财经媒体人对投资者的建议一般来说是比较糟糕的,即使很资深的媒体人也是这样(我知道他们给我加的名号就是资深媒体人,但我刚才所说的人中不包括我)。他们本能地会对当前经济有负面看法,因而投资建议也偏于保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冷静,而是他们的群体反安慰剂效应。

  如果安慰剂效应是,一个人相信怎么做就会越来越好;反安慰剂效应则正好相反,一个人相信怎么做就越来越坏。

  那么资深媒体人为什么容易出现集体反安慰剂效应?这很可能是因为,对当前经济状况显现出安慰剂效应会让自己显得很蠢。这有点像尼龙搭扣为什么没能流行开来的原因—尼龙搭扣发明出来后,刚开始是给婴儿或者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人使用的,所以在服装设计上使用这种搭扣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如果一个财经信息分析者在很多时间给未来的经济以乐观的预测,那么让人产生的联想和尼龙搭扣差不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