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今年我转变了一下方式,试着和整个家族的人一起过春节,并主持了家族春节爬梯。相比之前小家庭在旅行中度过春节假期,大家族的集体生活让人焦虑得多—作为家族中的主要壮年男性,有义务规划好几天假期中家族整体的礼仪和娱乐活动—这真是太难了。
一个大家族中有若干个小家庭,他们之间虽然平时联系并不多,但是在春节这种群体礼仪活动期间,神经都异常敏感。比如,在一张大圆桌上吃饭时小家庭落座的位置、在饭菜口味上的受重视程度、来自各个小家庭的小孩被谈论的频率和话题属性……主持者要把方方面面都想到。
除了大家一起吃饭,一个家族的人们在一起还能做点什么呢?春节几天,这个问题每天晚上都足够让我搜肠刮肚。
家族集体活动需要在几个不同的维度达到平衡。这里最重要的是年龄,一个家族包括不同年龄的人,他们之间最大的年龄跨度超过80岁。组织的活动,既要让1岁的小孩满意,也要让他85岁的太爷爷不被排斥在外。其他还有品位、爱好、参与互动性等,当然还要考虑货币成本,让你不至于因为筹办春节家族爬梯而把房子卖掉。
这些要求的集合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件事情平庸化。这个逻辑类似于你要给有各种宗教习惯、兴趣爱好、生理病征的一群人点饮料,最好的选择是矿泉水。在做这种决定的时候,什么是“最好”的并不重要,什么“不是不好”的才是最重要的。
应用“不是不好”原理解决家族活动问题时,你会发现没有几件事是可以做的。因为假设一个人对事情的喜好和厌恶是平均分配的,而一群人的喜恶又是随机性的,那么如果要让两个人取得共识,他们都不厌恶的事情就只占所有事件的1/4。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都不厌恶的事件占比越来越小,这个数字是2的若干次方分之一。
“不是不好”原理也可以应用到那些重大节日晚会的节目选择和大型运动会主题曲的主题设定上。绝大多数更有趣的节目因为存在一些群体厌恶的可能而被取消。而那些主题曲更是这样,相信总有一天它们的歌词会简化成一个字—“啊”。
还是来说说春节,如果你在北京,那么刨除了所有活动之后,你会选择庙会。虽然我们以前多次提到庙会这种社会活动的恶俗趣味、低性价比和近似噩梦的用户感受,但是在春节家族活动选择里,你会发现它有多符合“不是不好”原则。把一大堆有各种癖好的家族成员全弄到庙会去简直太好了,最起码它可以杀死一天的时间。我真是爱死庙会了!
那么,既然大家族的春节爬梯如此无趣,为什么很多年龄比较大的人对春节大家族聚会的印象却如此美好,以至于现在他们为了满足那种想象仍然乐此不疲。我想这可能源于他们生活的年代曾经历过食物紧缺—其实人类从那个时期过来总共没有多少年,即使是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在二战后才基本解决问题的—那时候的家族年会,人们的好恶分配并不平均,在吃什么的问题上也更容易统一意见。我记得小时候,家族春节活动中的人们就像在沙漠中跋涉了一年的骆驼,春节就是大家在绿洲中为驼峰补给能量的机会,以至于我对有的亲戚的脸都没什么印象,只记得他们埋头吃东西的样子。
记得我的一个同事,她发现夏天水果店里已经开始卖1/4个甚至1/8个西瓜—这基本反映出人们现在生活的家庭单位中,成员数量越来越精简 了。
看来,房地产价格如此之高以及人们拥有快乐成本如此之高,是大城市中家庭变得更小的经济学原因,而人们更少生小孩也是如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