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公司都爱小程序?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微信,小程序,专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9 10:46
微信7月13日的更新,让不少小程序开发者欣喜:主界面下拉后顶部小程序任务栏新增“我的小程序”,用户可以把喜欢的小程序收藏于此,最多可添加50个,这意味着更多的小程序将有机会出现在用户面前。至此,微信为小程序提供的“入口”已经多达4个,微信平台对于小程序的分发能力进一步加强。
但是,诞生并孵化两年多的“小程序”如今已经不是微信的专利。
本月初百度在其AI开发者大会上推出基于百度App 的“智能小程序”,并强调开发者只需简单修改几行代码,微信小程序便可以变身百度智能小程序。换言之,百度小程序与微信小程序在交互体验上几乎做到了 “一模一样”,而且与微信相比,百度表示会给予小程序更多的流量入口,以及AI等技术支持。
支付宝在2017年5月默默上线了小程序,全面“学习”了微信小程序的界面,并在今年1月开放“附近的小程序”等多个小程序入口。最近,支付宝小程序官方披露,受益于《我不是药神》的高票房,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保险类小程序的访问量同比上涨414%。不止于此,淘宝App在今年的重大改版中,针对店铺主页也推出了小程序式的“用完即走”的呈现方式。
仔细罗列下来,过去一年还有更多的技术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序开放平台,从UC小程序到小米的直达服务,以及后来华为、小米、OPPO、vivo等10家手机厂商共同推出的快应用—它们的名字不尽相同,但实现的逻辑是一样的:以更轻量化的方式提供服务,降低开发和推广的门槛。为什么微信小程序能够渐渐影响所有大公司,成为一种不得不跟随的产品设计趋势呢?
打破信息孤岛 基于iOS和安卓操作系统形成的App生态,始终无法克服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孤岛”—用户在每个应用上的操作轨迹,所形成的数据最终都留存于单一应用内部,并不会被其他应用搜索到或关联。国内最早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企业是百度。早在2013 年,百度已推出“即搜即用”的轻应用,2014年为对应微信公众号,百度又推出针对移动搜索的直达号,以打破 App信息孤岛对百度搜索业务的威胁(百度搜索对独立 App的内部信息是失效的),建立从搜索到商业服务的生态闭环。
但是,百度的这两次尝试都因为愿景不够明晰、为开发者提供的后台工具不给力而收效很差。与之相比,从公众号到服务号,再到最后的小程序,微信对平台内部“应用分发”的价值认知越来越深刻,对开发者也越来越友好,从而最有效地打破了信息孤岛的困境。
真正的“平台级产品” 百度没能做成轻应用与直达号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百度App的用户量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生态,用户账号体系也很松散。反观拥有8亿用户的微信,从可以满足的使用场景和用户黏性来看,已经接近于“操作系统之上的操作系统”的境界。
今年7月,微信称该平台上线的小程序已超过100万个;开发者超过150万;第三方平台超过5000家。第三方移动数据平台Talking Data预计今年下半年小程序的数量将超过苹果App Store。微信一步步成为移动应用中 “最大的平台”,它自然也就成为所有拥有超级App的技术大公司共同追赶的方 向。
流量分发效应 微信一旦成为类似操作系统的一款底层应用,意味着它将掌握更多流量分发的话语权。对此,百度、支付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另一方面,当用户的大部分需求在微信中已经得到满足,下载和安装App便失去了必要性,这是过去依靠应用商店获得不菲收入的手机厂商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小程序的流量应该如何分配尚无定论。微信在这一方面显得比较克制。社交仍然是微信小程序最重要的露出场景,那么对于百度、支付宝等公司来说,没有社交关系链,怎么才能基于自己原有的产品逻辑,创造出自有生态下的小程序应用场景,目前看仍是一个非常烧脑的课题。趋势要追,追的姿势也要好看。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