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里的策展人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一直以来都是网红级别的存在,而在今年6月,一场在菜场内举办的经济学展览刷爆了朋友圈,脑洞大开的创意,将经济学原理融入到人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以亚当·斯密、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命名的摊铺,结合现场装置艺术,让普通人在这个充满市井味的空间中重新理解经济学。

  这场由“得到”App主办的“菜市场遇见经济学”的展红了,策展人廖尚勇也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实际上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和三源里菜市场合作。早在2013年和2015年,他就分别以菜市场为主体,拍摄过两组不同主题的照片。

  廖尚勇对菜市场的“偏爱”来自于他曾看过的一组照片,法国摄影艺术家罗伯特·杜瓦诺在1930年到1970年间拍摄记录了香榭丽舍大街改建前的巴黎菜市场,几十年间发生的变化让廖尚勇震惊。他意识到,寻常的菜市场正是社会的缩影。

  于是,当2013年北京设计周期间,他受邀参加朋友的“不是美术馆”项目时,为了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艺术,他第一个就想到了菜市场。不过最初的拍摄工作并不顺利,和菜场摊主的沟通是个大难题,摊主们不明白廖尚勇想要做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更关注的,是拍摄会不会耽误他们的生意。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之后,廖尚勇才算获得了摊主的信任,也同时更了解他们每一个人。比如在三源里菜市场里,廖尚勇最喜欢拍的就是一位卖牛肉的摊主,他过去当过兵、参过战,每次拍摄都能给廖尚勇惊喜,“拍摄不光是拍这个人,还要了解他过去的故事。”在拍摄过程中,廖尚勇也逐渐和摊主们成了朋友。在这组咖啡色基调的照片中,廖尚勇用镜头记录下了三源里菜市场整修前的样子,“等到我七八十岁时,回头看,希望能看到我的作品记录了中国发展的过程。”

  这种艺术表达的使命感同样延伸到了前不久的这场经济学展览中。前两次的拍摄经历降低了廖尚勇和摊主之间的沟通难度,但在这次展览的策划过程中,经济学中的大量概念是让廖尚勇最头痛的地方。怎么把看似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基础元素结合在一起?那段时间,廖尚勇只要一有空就会学习经济学,开车、吃饭、工作的时间全都投入在看书和听课上,“那段时间,甚至连孩子都不认识我了。”

  克服对经济学的理解障碍只是廖尚勇迈出的第一步,要把这套理论深入浅出讲明白,并和接地气的菜场结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廖尚勇的设想中,从进入菜场开始,观众看到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装置、接触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学习经济学的途径和方式。

  在做了大量研究和讨论之后,廖尚勇和团队决定择取经济学中的一些要点,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海选”了20多个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并根据实现时间、成本、呈现效果,最终选定其中的13个来设计现场装置。“钻石与水”的悬吊让人思考,水和钻石的价值,对于人的需求哪个价值更大。“庖丁解牛”通过X 光屏在等比例牛模型上的移动实时显示出不同的牛肉部位,以表现富人对产品的要求更为精细。“李嘉图的蔬菜铺”说明即使摊主比搬运工的力气更大,也要专注于自己的摊铺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随着菜市场的动线,当观众走出菜市场后,其实也就走完了这条经济学之路,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经济学原理。有趣的是,展览期间,即便是菜市场摊主,手边也放着书,开始学习经济学。这正是廖尚勇想要在这次展览中所表达的,通过全方位的体验让经济学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菜市场变得既陌生又熟悉。

  与前两次纯艺术性的拍摄不同,第三次和三源里菜市场的碰撞带了些商业色彩,不过,廖尚勇认为二者本质上并不矛盾。“就像做艺术一样,有些人画油画,有些人做摄影,有些人做装置,最终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欲望,只是采用的媒介不同而已,在我看来,最原始的本源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本源就是 “美”。

  廖尚勇认为未来商业和艺术之间的隔阂会逐渐消失,随着消费者对审美和个性化的追求,市场需要更艺术更软性的营销方式,因此“商业艺术化”是未来的趋势,他也将尝试更多将商业和艺术融合的案例。“美是共通的,我对所有美的东西都很好奇,想尝试与美有关的各个领域。”最近一次被美震撼,是在巴黎卢浮宫参观的时候,廖尚勇在里面待了整整6个小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