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MBA创业管理课程时,陈婉利用暑假到亚马逊西雅图总部实习了 3个月。那段时间通过在不同部门轮岗,陈婉了解到了亚马逊的业务模式和运作模式,并且有了自己的项目。3个月的实习让她坚定了自己想要去电商公司的想法:“我喜欢电商公司里工作的快节奏,并且可以通过自己推动的项目和产品去改善成千上万用户的体验,这种感觉是很棒的!”
2013年,京东首次启动了针对海外毕业生的“国际管培生”项目,并来到陈婉的学校招聘,其实此前她就已经关注到国内电商的飞速发展,也有了回国发展的打算,因此当她看到京东这个项目时,尽管已经拿到了亚马逊的全职offer,陈婉还是选择了京东,“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你能去了解公司各个部门,并且能和公司的中高层直接对话和学习,这在美国是很难实现的。”
2015年中国政府相继出台鼓励跨境电商的政策,跨境贸易成为热点,陈婉也因此在京东获得第一个宝贵的机会—从零开始,推动京东跨境业务项目。从团队组建,到打通内部系统,再到海外招商,陈婉参与了项目的全过程,经过100天左右的筹备,这个项目在京东上线。
之后,陈婉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筹备海外服装品牌和商家的招商工作上。在直接和这些海外品牌接触的过程中,陈婉发现,中外电商发展模式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差异,从本质上影响了她和这些海外品牌沟通的有效性。“在美国,电商服装的渗透率大概不到 5%,而在中国,服装在电商平台的渗透率是全球最高的,达到了30%。”也就是说,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上交易。另一个不同是,国外品牌的电商渠道主要依赖官网,而在中国,线上交易大多发生在平台,后者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品牌官网。因此当陈婉向海外品牌电商负责人建议入驻京东时,得到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它们想按照在国外发展的模式,先在自己的中国官网上做电商。“所以我就需要不断地去引导这些品牌,让他们理解中外市场的不同特性,只是简单地将国外模式照搬到中国来是行不通的。”如何展示这些差异,让它们相信电商平台的潜力,这对于陈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反复的沟通中,陈婉发现要让对方明白这种差异,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需求不同。比如中国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有咨询需求,电商平台可以随时提供答疑,品牌官网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她还观察到中国消费者对物流速度和服务的要求,“消费者在中国的电商环境下,已经培养出对时效性较高的要求。尤其在购买一些高端产品时,他们往往青睐货到付款的服务。”这点同样是官网无法实现的—对陈婉来说,展示种种差异的沟通过程,实际也是教育品牌的过 程。
如今陈婉已经成了一个“空中飞人”,她要去全球各地看各种时装展,找机会和各个目标品牌建立联系。未来,陈婉有意在服装的基础上,在时尚这个方向里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能够把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融合在一起,我很满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