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时,赤脚等浪涌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法国,作家,大海
  • 发布时间:2021-06-28 15:10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被誉为“大海老人”,不仅因为他酷爱描写大海,还因为他常用墨水笔勾勒海浪的动态和海面的起伏。出自他手的文字和线条,都给人以强烈的浩瀚、神秘、残酷之感。《视野号》中阴森沉重的暴风雨一下子就锁住了我们的目光,让我们身临其境,恨不能赶紧逃离此地。他一生画过四千多幅画,堪称“被作家身份耽误了”的画家,不过绘画对于他来说只是精神的消遣,是内心苦楚而激发出的幻觉。

  相比之下,威廉·透纳则是一位心甘情愿为大海“代言”的画家。他穷其一生追逐大海、渲染大海,背着画架和颜料徒步走到英国各地的海岸,只为一睹清晨的日出。他曾在暴风雨中把自己捆在大船的桅杆上,与翻腾汹涌的海浪为伴,就是为了亲身体验自然之伟力。他真像一位不惜“舍命”的勇敢水手,把自己对大海的崇拜与探索直接表现在画布上。他的《奴隶船》以及很多类似题材的油画,都将我们带入漩涡的中心,让我们有机会更近距离地接触大海,并尊重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透纳被称为“印象派之前的画家”,他也喜欢写生,喜欢描绘转瞬即逝的光线、雾气和火焰一样的晚霞。如果说透纳的作品对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日本浮世绘也为他们带去了不少创作灵感。十九世纪初,一位荷兰商人看见一张日本瓷器的包装纸后爱不释手,便开始留意搜寻类似的版画。当他第一次在朋友间展示这些包装纸后,大家瞬间爱上了这种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扁平化,并且装饰性极强的画作。

  浮世绘中最为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是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系列画作的第一幅。如龙爪一般的巨浪朝着三叶扁舟倾泻而下,小舟别无选择,只能随波翻腾,顺着浪头上浮或被推至浪尾。任凭波涛翻涌,远方被白雪覆盖的富士山岿然不动,颇有隐喻尘世无常的禅意。而“浮世”在日本文化里,正有“尘俗人间漂浮不定”之义,浮世绘更多的是描绘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图景。

  葛饰北斋晚年在画集上的自我评述,足见其大海般“柔软到极限又坚韧到极限”的品格:“我从6 岁起就开始喜欢临摹,到了50 岁左右我的作品常被出版,但直到70 岁都还没画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73 岁时约略掌握了花草树木的生长和虫鱼鸟兽的结构,希望到了80 岁时我会有长足的进步,90 岁时更能参透万事万物的原理,到100 岁时,达到艺术炉火纯青的境界,110 岁时我就能信手拈来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了。若能足够长寿,就可证明我此言不虚。”

  很多印象派画家都喜欢临摹浮世绘作品,据说凡·高《星夜》中的涡卷图案,其灵感也来源于《神奈川冲浪里》。连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都声称自己从这幅画中汲取过灵感,创作出交响组乐《大海》。第一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用音符生动地描绘出红日升起的时刻;第二乐章《波浪的游戏》表现的是白色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 西方艺术家眼中涌动的波浪和咆哮的浪头,在南宋画家马远这里,变成了“云舒浪卷”的闲适,多了几分“惟其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仁慈。马远人称“马一角”,来自他对画作构图大胆取舍剪裁,常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有许多留白的妙趣,简约、清淡、颇富意境。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对于马远而言,山水既是放浪形骸的去处,又是灵魂停泊的口岸。寒塘清浅、洞庭风细、细浪漂漂、层波叠浪、云生沧海、黄河逆流、云舒浪卷、长江万顷、秋水回波、湖光潋滟、晓日烘山……《水图》十二景中除了残缺的一景没有被命名,其余十一景的命名中早已包孕着水之孕育万物的本质、不可一语道尽的哲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