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用来歌颂莲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可老先生不会想到,他的这句趁兴之作竟然在千年之后,揭示出了一种神奇的自然生物现象。
那么,荷叶为什么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荷叶的表面看似青翠光滑,但我们用手摸就会发现叶面粗糙不平,细看还分布有很多的小绒毛。当这些绒毛暴露在显微镜下时,我们就会看到碧绿的叶片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微小的球形疙瘩,学名为乳突。这些乳突是微米级的,比我们的头发还要细三四倍。更神奇的是,在每个乳突上面竟然还分布着更多极其微小的疙瘩,而这些疙瘩是纳米级的。这些大小突起的疙瘩上积聚了植物蜡晶体,突起之间的缝隙又被空气填满,纵横交错,形成空气垫。所以水落在荷叶上,就会被空气垫隔开,不会在荷叶表面摊开浸润;而是像水滴被托举起来,形成了水珠。这种自然现象也被称为“荷叶效应”。
“荷叶效应”是在上世纪7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威廉·巴特洛特在研究植物叶子表面时所发现的。表面光滑的叶子总会容易堆积灰尘污垢,但表面粗糙的叶子往往很干净,比如荷叶。在理论上,荷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多糖类的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应该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污渍。但因为荷叶叶面具有极强的拒水性,洒落在叶面上的水会自动聚集成水珠,当水面与叶面的接触角度大于140 度,水珠就会滚离叶面,落入水中;水珠的滚动会把落在叶面上的尘土污泥粘吸滚出叶面,使得叶面始终皎洁无暇。这使得荷叶不仅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下雨也不会弄湿自己,反而会越干净,仿佛自带清洁功能。
这种拒水性是自然界的“高科技”,利用的是纳米效应,加上植物蜡的保护功能,两者结合形成了纯天然的超疏水材料。每当大雨倾盆,荷叶就会发挥超输水功能,不受雨水的摧残,防止漂浮在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侵害;也有利于叶面吸收阳光,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
研究表明,这种具有自洁效应的表面——超微纳米结构形貌,不止存在于荷叶这样的天南星植物中,也存在于一些动物中。小小的水蝇,栖息在溪流或者海边,它们可以浮在水面,有“轻功水上漂” 之能;下雨时,还能不被冲走,功劳也源自它们身上那几条“大长腿”。水蝇的腿部有数千根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刚毛表面形成螺旋状纳米结构的沟槽,将空气有效地吸附其中,形成一层稳定的空气膜。空气膜阻碍了水对水蝇的浸润,让“大长腿”支撑起15 倍于身体的重量,也不影响它在水面上自由地穿梭滑行。蚊子和蜻蜓在水面上行走,不留下涟漪,也是同理。还有壁虎可以吸附墙面垂直爬行,蝴蝶可以在雨中翩翩起舞,都是因为它们自身拥有天然的超疏水材料。
大自然拥有如此智慧,人类也能学得一二。科学家们利用生物仿生学,制备出各类超输水材料的仿生“神器”。如网上流行的防泼溅的衣服,避免被泼水弄脏;用于排风扇、抽油烟机的表面,可以免予油污,保持其洁净。而超疏水涂料无色无味、无毒、无污染,加上其超强的疏水性和自洁性被广泛应用,也成为了保护建筑物,对抗酸雨的最强盾牌。可以预见,将来会有越来越多“荷叶效应”的产品出现,更好地方便我们的生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