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该如何规避巴纳姆效应
- 来源:中国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术会议,巴纳姆效应,氛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7-19 10:16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其实在学术会议领域,巴纳姆效应随时都在影响着学术会议活动的质量。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种:其一,为了满足参会者的需求,主办会安排很多偏离主题的讨论会与分论坛。其二,会议被大量的广告及营销推介所占据,驱使学术会议的主体内容被迫让位给营销方式;而两者万变不离其宗的目的就是满足参会人数与市场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往往背离了举办学术会议活动的初衷,由于内容架构十分脆弱,呈现效果很差,会议质量与体验感就会下降,造成参会者普遍认为会议很空洞。
一场学术会议活动下来,很多参会者往往感到,台上讲的都对,覆盖面也很广,什么都说到了心里,但始终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这种获得感很弱的现象,往往就是巴纳姆效应引发的负面反应。学术会议活动要深层次挖掘主题内容的价值,才能够对参会者带来更有价值的获得感。学术会议活动的重点是学术价值与技术含量,抛开两者,学术会议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而如何规避巴纳姆效应对学术会议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看来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主题明确,注重氛围。
学术会议不能“走味”。学术会议同样拥有大体量的赞助商支持,但是赞助商决定不了会议活动的走向与内容设定。此外,学术会议更注重现场氛围,讨论与论坛的话题不仅要围绕主题,还要更深入。让参会者在会议中能够学习到具体内容。这其中,问答环节的把握十分重要,可以带动整场氛围。
第二,嘉宾蓄能,提升价值。
著名的世界心脏病大会,每年都会邀请全球心脏领域知名专家与学者。这些名家本身自带“流量”,不仅提升了学术会议的专业程度,还满足参会者的广泛需求,增强了学术价值。
第三,话题落地,技术加持。
学术会议的话题注重实际,不能偏离学术方向。同时安排学术热点进行讨论,给出解决方案。此外,为了更好诠释会议内容,技术支撑也十分重要。例如,通过视频方式,实现在线学术指导,全景展示学术发展方向,预测趋势,报告展示,论证答辩,都是提升学术会议价值的有效方式。规避空谈,减少推介,剔除植入,创造优质会议空间。
学术会议由于其独特的发展方式,是会议领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延伸,商业思维开始不断向学术界延伸,因而造成不少现代学术会议夹杂着更多的商业因素,进而使学术会议受到侵蚀,甚至变质。让学术会议回归本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规避巴纳姆效应对学术会议产生的影响,提升学术会议质量。不过,就现阶段来看,学术会议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