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摘要:兴趣是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要好的老师。”他还说:“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但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严密逻辑和应用广泛的学科,学生在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感到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的一些见解。

  一、创设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魅力,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增进师生感情交流,使学生喜欢数学老师,让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情感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热爱,会转化为学生对数学老师的信任和对数学学科的喜欢。反之,如果学生讨厌或害怕老师,他们对老师的敌意有时也会波及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只要这位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象蒙上一层阴影,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应以饱满的情感、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去感染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就要建立相互信赖、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稳定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喜欢探究未知是小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有趣问题情境。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我两手握紧拳头,让学生猜一猜两手中共有多少颗石子。学生一听这问题,兴趣就来了。“5颗、6颗、7颗……”学生根据老师拳头的大小,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到底谁猜对了呢?”教师先打开左手,再打开右手。“总共7颗, 我对了!我对了!”我说:“你怎么知道你对了呢?”学生马上说:“老师左手有3颗,右手有4颗,和起来就是7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思考问题,获得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使用直观教学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教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56÷4,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1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6根合并成16根,再平均分4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度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还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2.精心巧设疑问

  语文教育家汪广仁教授的悬疑教学法,也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看事物口说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注意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数。这概念对低年级学生比较抽象,我就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我问:“老师右手拿6支铅笔,左手拿3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我又问:“一共有8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又回答对了。接着我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6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3支。”等等,此时,我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得都不对,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学生们一脸茫然。这时我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老师说一共有9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例子、生活中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念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我在教长方形的认识时,从学生身边的物体讲起,如黑板面、桌子的表面等物体就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说说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再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生活中还见过什么是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再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生活中还见过什么是长方形。这样,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让学生懂得原来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那样息息相关,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及时表扬评价,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是人,是生机勃勃、有思想感情的人。学生在学习中,当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时,就会感到快乐;反之,便会引起厌烦、害怕。因此,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如“说得不错、讲得挺好、这个想法好”等。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自然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汪广仁说:“表扬、鼓励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同时我认为恰当的评语,不仅能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对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不妨写上“你的方法真好,你真聪明!你真是老师的骄傲!”表扬优生但也不能责骂较差的学生,相反,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加油!”“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这样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充满了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好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老师应充分的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各种合理的渠道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广西教育》2005年第4期 许菊英 《让数学课堂焕发魅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