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助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科研课程成果通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15 16:17
摘要:为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双提升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培养兴趣、创设情境、聚焦重点三个方面详细探究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期能够创新一脉,实现“简单的复杂”。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渗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活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重点。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应当深入学生学习实际,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水平。下面,我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一、整合优化,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需求,主要表现为积极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究欲的需求动力[1]。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门学科是否有兴趣,兴趣越浓厚学习越积极,反之,学习越松懈。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是采取的“粉笔+黑板”的方式,而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整合,教学效果提升显著。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春雨的色彩》一课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有限,无法依靠现有知识和经验充分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研读教材可以知道,本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认知11个生字,学会写6个汉字,在教学中我首先准备了配乐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让学生能够更加细腻地感受春雨的魅力。接下来,我引入汉字学习软件,软件从笔画、读音、字义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彩色卡通形象展示,当学生回答正确后,点击多媒体,将会出现撒花烟火,氛围浓厚,不仅是局限于枯燥的文字解读和笔画练习,学生识字兴趣高涨,学习效果全面提升。
二、创设情境,引生入胜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丰富学生情感经验为主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为了能够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考虑到学生无法高质量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感受作者的情感内涵[2]。例如,在文章中有很多对海水色彩以及岛屿产物的描写,但是文字是死的,学生并没有亲眼观见到,因此也就无法通过形象思维构建出色彩斑斓的西沙群岛,对作者为何描写西沙群岛的景致的了解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就借助多媒体展示课本中所提到的西沙群岛风光,有珊瑚、有鱼、贝壳还有海鸟等等,接着我鼓励学生以“我最喜欢西沙群岛的 、 ,熟读课文我(仿佛看见、听见/感觉到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了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练习了口头表达,此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以西沙群岛的景致作为载体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视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句式训练,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图文并茂、情境交融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三、与时俱进,优化教法
新课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四、灵活运用,促进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优化教学流程,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在小学生的认知世界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刚刚起步成型的阶段,但是,在这些孩子的内心,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都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巧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来增加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交流学生尝试了词语的运用,丰富了现有词汇,同时在交谈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巢臼。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金钱的魔力》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就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一场以“金钱至上”为主题的辩论赛,同时我创新了辩论赛的形式,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共同收集辩论材料,同时还需要学生借助多媒体设计出与自己辩论内容同步的背景图片,根据辩论内容的变化,图片也随之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感悟团队的力量,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也增强了辩论赛的难度,利于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起来,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整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参考文献:
[1]谢洁玲.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的应用[C]// 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8年版第一辑). 2018.
[2]常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高效课堂构建[J]. 新课程·上旬, 2019(1):104-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