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要成为他人的曙光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曙光,希望,求助者
  • 发布时间:2021-09-22 11:36

  “曙光”的名字是王刚起的,他认为每个求助者都需要希望的曙光

  手机铃声响起,王刚迅速接起来。这样的动作他在7月21日已经重复了许多次,电话那头的人有一个共同诉求:救命!

  7月20日,河南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灾,让王刚和他的救援队连夜从厦门赶赴灾区,昼夜不分地连续工作了十几天。作为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在救援队成立的七年时间里,王刚参与过不少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但这次河南雨灾程度之深,救援工作之难,远超全队人员想象。特大暴雨引发的一系列灾情,城市内涝、农村被淹,影响范围广泛,加上雷暴天气难以精准预测,使得这次救援困难重重。

  “哪里有危险,哪里需要救援,只要我能动,我就会亲自去现场救人。”王刚说道。

  由于救援任务不可避免的危险性,刚刚45岁的王刚已养成立遗嘱的习惯。几年前,他的遗嘱内容事无巨细,可以写满好几页纸,如今,见过了太多生死场面的王刚把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他的遗嘱内容也已缩减到寥寥二三百字,但其中有一句话一直未变:“能在自己热爱的使命和事业中离开人世,于我而言是最大的圆满。”

  在救人的过程中直面死亡

  谈及救援工作的种种细节,王刚像是在说家常事一般从容淡定,甚至有时候,很多救人的事情他都记不太清了,因为这样的经历实在是太多了。

  7月16日凌晨,厦门的夜色正浓,一名年轻男子坐在大桥栏杆上崩溃流泪,企图跳桥轻生。曙光救援队接到当地公安机关求助后,王刚立即组织人员,带队前往现场实施救援。当他们赶到现场时发现,男子的脖子、手上都有刀伤,衣服上还有血迹,在年轻男子身后,还散落着玻璃的碎片和白酒瓶。

  “你们不要管我!”轻生男子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他十分抗拒救援队员的帮助。眼看着大桥栏杆摇摇欲坠,再不采取措施的话年轻男子很可能会掉入身后的海里。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拥有多次轻生事件救援经验并考取了国家心理干预师证书的王刚知道,此时不能急于劝阻对方放弃轻生的念头,而是应该先引导他讲出自己的遭遇和心声。

  就这样,在这座海滨小城的夜幕中,一个想要了结生命的22岁年轻人对着一个素未谋面的中年人,展开了一场事关生死的对话。“救援场面总是看起来充满激情,但对身处现场的我来说只有绝对冷静的计算,才能保证救援成功。”在王刚眼里,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与死神的竞赛,他必须精准地把握住现场的所有机会,才能挽留下一条生命。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眼看着轻生男子体力开始明显不支,随时有掉入海中的危险。王刚突然发现男子身旁放有手机和烟盒,便抓住时机,点起香烟并招呼男子一起抽烟。终于,对方情绪开始有所缓和,王刚趁机迅速将他拽下栏杆,至此,命悬一线的轻生男子算是回到了生命的安全区。

  随后,王刚了解到该男子不仅喝了酒,还同时服用了两盒剂量的布洛芬药剂,便又与曙光救援队队员们合力将他抱上救援车送往医院,并为他安排好治疗和陪护事宜。经过一系列的救援举措,这条年轻的生命终于得以挽救。而王刚收队时,已经是凌晨四点,厦门的天已经擦亮。

  这样披星戴月的整夜奋战,对王刚来说已经是常事。他说:“我每天大概只睡4个小时,其余大部分时间要么在救援,要么就是忙队里的大小事宜。救援队的工作几乎成了我的全部。”

  王刚的第一次救援,始于那次牵动全国人民心脏的天灾——“5·12”汶川大地震,也正是这一次救援,彻底改变了王刚的生命轨迹。

  当时的王刚是一名户外爱好者,2008年5月12日当天,他和驴友一行15人准备从成都驱越野车进藏。当汶川地震发生后,王刚和队员商量让女士们先回厦门,他们一行男士直接开车进了灾区。回忆起这次救援行动,王刚还记得很多事情。他说:“我们当时没有任何专业救援技能,也没有工具,就是用撬棒同钢筋水泥搏斗。而且灾区没法开车,我们只得把车丢在路边,然后找当地人买了三部摩托车,开进了都江堰一个塌方的学校里。”

  在学校里,听到被埋在废墟里孩子们的求救声,王刚拿着手边简陋的工具拼命挖了16个小时,小心翼翼地把埋在孩子们身边的泥土铲开。尽管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听到有的求助声越来越微弱,到最后一点点消逝,王刚很难受。这是他第一次直面死亡,第一次亲眼见到尸体,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绝望与无力。自那以后,王刚心里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他想要去救助别人。

  2014年,王刚与曾经一同奋战在救援一线的其他13位爱心人士正式组建了厦门曙光救援队。“我一开始建队的理念,就是要把‘曙光’打造成一支国际领先的民间救援队伍。同时我也想把‘曙光’蕴含的精神力量,传递给社会上的人。”王刚说。

  把死者完整带回家

  救人,于王刚来说,是给生者带来希望,而在灾难中予以逝者尊严,他觉得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到现在为止,无论生死,只要我们到现场都会把人原样带回来。”这是王刚跟自己的约定,而这个约定,也让他背负了更重的救援责任。

  每次在救援任务开始前,王刚就会给大家打气:“如果这个人活着,我们就一定要把他救回来。如果已经不幸遇难,我们也要努力把遗体找到,把遗体带回来,交给他的亲人。”他想要每一次救援都有更好的结果。

  但很多人不能理解,救援队每次出任务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动辄几千块钱的支出都是常事。可为什么还要救死者、找尸体?人都死了,救援还有什么意义?

  在王刚看来,亲人逝去本来就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如果他们可以重回家人身边,即使已经没有呼吸了,但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也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尤其是在进行一些水域捞尸任务时,王刚的这种感受也更加强烈。

  2019年7月4日下午4时许,曙光救援队接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警方求助:一名16岁少女离家出走,家人在河边找到电动车及少女的拖鞋,疑似投河自杀,当地多方力量联合搜寻无果。

  接到求助后,曙光救援队迅速集结49名志愿队员、9辆救援车,携带船艇、声呐、潜水装备赶往现场。直到深夜,少女依旧不见踪影。曙光救援队只得在黑暗中冒雨搜救。

  救援人员先是利用水下声呐进行搜索,可是河床地形复杂,水草丛生,声呐迟迟找不到可疑对象,这个方法行不通,就只能让潜水员入水寻找。“有流,没有能见度,底下地形又比较复杂,这就是潜水最怕的一些因素,这些它都具备了。”在记录下的视频影像中,厦门曙光救援队副队长陈小冬这样形容救援水域的危险系数。

  “第一次下潜,11点24分,残压160。”王刚在救生艇上协助潜水队员进行搜救。然而,几经搜寻过后还是没有结果,这时已是凌晨一点,其他队伍都散了,很多曙光志愿者明天还有自己的工作,驱车回厦也还要两个小时车程。 但是王刚不放弃,因为他知道,此时“曙光”是家属唯一的希望了。

  第二轮更大范围的沿河搜寻在凌晨两点开始。凌晨两点五十,在河流下游三公里处,花季少女被水流裹挟的躯体被发现。“默哀!”在王刚的带领下,现场志愿队员一齐低头向逝者表示哀悼。

  “我只想带她回家,完整地把她带回家。而不是漂流在河中,不是被鱼咬,或者被石头划烂。”对于这次救援结果,王刚这样说。

  很多民间救援队是只救活不救死的,但给逝者尊严是“曙光”立下的承诺,“带逝者回家”,这是王刚的坚持。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英雄的另一面,往往是人们看不见的牺牲与挣扎。

  自曙光救援队成立以来,每一项救援资金的来源大多依靠社会捐赠。这就意味着,想要维持“曙光”的正常运营,经济问题是王刚不得不面对的第一难题。

  2016年,是“曙光”重灾救援比较多的一年,在密集的救援任务下,曙光一度弹尽粮绝。“当时我实在没钱买装备了,就偷偷卖掉了自己家的两栋房子。”而这一决定,他起初是瞒着妻子做下的,王刚对妻子的说辞是“最近想筹钱做个投资”。为了效果逼真,他还真的做出了一份像模像样的“投资计划书”来。

  同样的“经济危机”发生在2018年,当时“曙光”的账上只剩下一万多块钱,而队员们垫付的20多万元还没报销,实际上“曙光”的财务已经是负数了,账上的钱也只够再撑两到三次任务。王刚还是通过多方努力,最终解决了这次财务危机。

  如今,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和队伍的壮大,“曙光”勉强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但是,“曙光”的日常办公场所,至今仍设在存放救援装备的仓库中。

  从事公益救援的14年间,王刚身上大大小小的伤已经多到数不清了,心脏也因长期过度劳累造成了间歇性房颤。其中最重的一处伤,是2015年在山中搜救探险驴友时造成的腿部韧带撕裂和半月板损伤。“这个伤每年都会复发,所以我基本上每年到冬天都会坐一个月左右的轮椅或者拄拐来维持行走。”

  除了身体上的伤痛,长年累月地与轻生者打交道和直面死亡,对王刚的心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我一年要对轻生者做几十次的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切身体会他们的痛苦和绝望。我必须保证自己不被他人的痛苦吞噬。”汶川救援给王刚带来的创伤后应激反应至今没有消散,现在有时候半夜还会被惊醒。直到今天,王刚也不太愿意回忆那次救援的细节。

  而在2019年,王刚接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救援任务——救援他的妻子红豆。2019年底,红豆确诊为卵巢癌晚期。“她那时经常咳嗽气喘,我们刚开始以为是感冒,后来一检查就惊呆了。这种癌又叫‘沉默的癌症’,大部分发现时已是晚期。”提起妻子红豆,王刚毫不掩饰对她的亏欠之情。由于救援事业的忙碌,王刚实在无法将家庭兼顾到位。

  在得知红豆患病后,王刚的朋友和曾经被救助过的人前后至少给他打款30万元,但王刚没有接受一分钱,全部原路退还。很多人不理解,他则说:“帮助别人我很快乐,但别人对我的帮助,我觉得我可能还不起这份恩情,而且我也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后来红豆接受了手术治疗,状况比较稳定,王刚每周也会争取抽出一天时间作为“家庭日”,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

  心中有曙光

  “曙光”的名字是王刚起的,他认为每个求助者的世界都是黑暗的,他们需要希望的曙光。

  但想要成为别人生命的曙光,除了要有一片纯粹的对他人命运的同情之心,更需要专业的救援技能。

  “曙光救援队的规定是需要志愿者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收入,就可以来帮助其他人。但成为正式队员之前,需要通过400个小时的任务训练,三项以上救援技能考核,才有资格自费购买曙光的救援队服,佩戴救援铭牌。”对于救援队员的要求,王刚从来不会松懈。

  在“曙光”队员的不懈努力和社会支持下,曙光救援队已经拥有潜水特勤组、救援搜救犬队、山地高空救援组、水域救援组、建筑坍塌救援组、声呐搜寻组、心理危机干预组七个救援专业体系,可根据不同的灾害做出不同等级的救援应对。

  “我们的日常救援范围涵盖福建省内的山地、水上及沿海一线救援,面对重大灾害,我们的救援辐射全国乃至走出国门。”王刚介绍道。

  如今,凭借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和在各大救援任务中的出色表现,“曙光”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交通部东海第二救援飞行队、交通部东海救捞局都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联动机制和合作关系。而且,就在不久之前,王刚赴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海西通信技术中心初步达成共识,海西中心将无偿为曙光救援队提供一批自主研发的通信设备。

  在曙光救援队蒸蒸日上的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的人无法理解王刚的坚持,嘲讽他“英雄病、作秀、装模作样”,类似的悱恻和攻击,王刚遭遇了不少。起初他还很是气愤和不平,但现在他的心态逐渐开阔起来:“你再强大,也没办法在网络上打败一个喷子。我现在觉得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

  在做公益救援的这条长路上,王刚也感受到了许许多多来自社会的善良和温暖。也正是这许许多多温暖的瞬间,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前不久,有一位企业家去往曙光救援队基地进行参观,在聊天中得知队里目前想要配备一台装备车,但资金不够。于是,企业家二话不说便自费掏出十余万元作为购买资金,帮助“曙光”购置车辆。“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每年都会在党的生日这天给我们捐款10099元,已经坚持很多年了。”这些来自社会一点一滴的善意,总能让王刚的心变得柔软起来。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这句话,是王刚的微信签名。“我做救援,源自内心秉持的善念。我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放弃我一直所坚持的东西。”谈到对这句话的理解,王刚这样回答。

  “曙光救援队里的每一个爱心人士,和每一个奉献的人,其实就是一把泥土。而这把泥土存在的意义,不是在于被淹没,而是由无数把泥土,去构筑成一座山峰、一片群峰、一条山脉,通过我们每一把泥土汇集的力量,形成山脉去改变风的走向,去改变水的流速,而这风,就是社会的风气,这水,就是文明的进程。”

  正如王刚所说,“曙光”救援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某次任务的执行或者某次营救的成功,“曙光”所代表的精神力量会在每次救援中得以传递和延续,辐射到许许多多的人。

  黑夜总会过去,曙光终将来临。王刚总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曙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